為緩解急診壅塞,衛福部8月起推動門診靜脈抗生素注射(OPAT)。台大急診醫師分享,上周六留觀病人超過130位,其中4位病人轉到門診接受抗生素治療,下午直接返家「以台大醫院來看,等於每天釋出將近600張床位!」

今年8月起,衛福部健保署將門診靜脈抗生素治療納入給付,病患打抗生素不必住院,只要到門診注射,每次療程5天,一年將有2萬人受惠,盼幫助醫院提高病床周轉率。
台大醫院急診醫學部醫師、衛福部資訊處長李建璋在臉書分享,自己上周六回急診支援,碰到一場空前的盛況,留觀病人有130多位,已經擠到台大醫院院史館前的大廳,一進門兩排全是病人。這樣「走廊醫學」的場景,在高齡化社會下其實早已司空見慣,但還是特別震撼。
李建璋說,自己花了3個多小時完成了所有迴診,總共看了45位病人,其中有12位順利回家,有6位病人符合條件可以轉到門診接受抗生素治療,最後實際上有4位病人願意接受這個方案。如果這4位病人留下住院,至少會占用超過40個人日的住院床位,但透過OPAT,他們下午就能直接返家,加上院內再釋出5、6床,結果是大廳兩側的病人幾乎清空,這種成就感真的無以言喻。
李建璋指出,目前OPAT僅限於急診部分較輕微的疾病,「但實際操作後我覺得它的潛力遠比想像大。」過去傳統觀念認為菌血症抗生素必須打滿14天,但現在的治療觀念已經修正,只要病情穩定、退燒超過48小時,就能降階治療甚至口服,這正是病人可以返家、改由OPAT的最佳時機。
他進一步分析,感染相關疾病占了全院住院病人的3成以上,以台大醫院2000多床來看,如果能讓這類病人平均縮短1天住院,就等於每天釋出將近600張床位。

李建璋認為,如果能夠進一步設計配套,將OPAT推廣到住院病人,會是舒緩目前床位緊張、護理人力不足,最容易且立竿見影的方法之一。不過必須克服3個人性和制度慣性。
第一,對年長病人來說,住院環境舒適而安全,一旦上排上床位就會覺得那是「權利」,要他返家治療往往有抗拒。急診則不同,環境擁擠不適,接受OPAT治療的意願相對高。
第二,對主治醫師來說,住院轉OPAT並非沒有風險,一旦病人在門診治療過程中惡化,責任就必須由決策的醫師承擔,而病人如果留在醫院住院,風險則是由整個醫療團隊共同分攤。
第三,對醫院而言,如果沒有補償機制,病人減少住院會直接影響收入。醫護人員願意花心思及時間跟病患家屬溝通,醫院應提供實質回饋給願意將病人轉院或出院的醫療人員,能夠將病患及家屬勸回家或轉院,也應視為一種專業能力。

- 文章授權轉載自《CTWANT》急診走廊擠爆130人 衛福部推新方案「有望每日釋出近600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