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灣海水混濁」光電害的? 林業署駁:造林復育非破壞

分享:

墾丁不僅是水上活動勝地,也是珊瑚海洋生態的焦點,然而最近有民眾發現在豪雨過後,南灣的海水更加混濁,澄清時間也更久,疑與核三光電、造林作業有關,相關單位已展開調查。

墾丁多處海域最近水質混濁難清,墾管處推測與核三光電場和上方造林作業有關。(圖/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提供)

多位潛水教練在社群平台控訴,在墾丁海域潛水時,發現泥巴嚴重影響水下能見度,甚至覆蓋珊瑚,除了不利於潛水活動,也會讓珊瑚生命力大大衰退,粗估影響範圍包含南灣、眺石、帆船石及合界等區域。

據《中國時報》報導,有資深教練引述當地居民說法,他們認為本次事件與多項因素有關,是否涉及核三光電,應由相關單位進行調查,除此之外,若每次大雨都會導致海水混濁,則代表上游土地利用、水土保持應加強管理。

對此,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表示,經初步調查,近日南灣海域出現明顯泥沙,經查疑似與核三廠光電場域設置與林保署屏東分署銀合歡造林整治有關,本處將函請縣府水土保持機關查察,並副知核三廠、林業署屏東分署。

墾管處提到,南灣海水混濁情況目前已有改善,但因西南湧浪影響,仍需時間恢復澄清,已派員下水勘查泥沙覆蓋珊瑚礁情況,後續將加強監測。

113年環3造林地點恆春鎮鼻子頭段在114年7月份拍攝現況。(圖/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屏東分署提供)

至於墾丁海水混濁部分歸因於外來入侵銀合歡後林地造林作業,林業保育署屏東分署回應指出,自104年起每年召開平台會議,會同恆春半島29個土地管理機關共同執行銀合歡移除作業,並依土地用途接續辦理植生造林作業或恢復利用,造林目的在於恢復森林生態功能與提升水土保持效益,並非土地開發或破壞行為。

112年「銀10.11號」地點在同年7月25日施作防減災措施。(圖/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屏東分署提供)

屏東分署在植栽作業過程中,均因地制宜設置邊坡殘材緩衝帶、執行排水導水及護坡工法等水土保持處理與維護措施,減少短期坡地裸露時間。林地植生復育過程短期裸露為作業期間過渡現象,隨移除銀合歡復育造林持續進行,新植樹木與植被均迅速覆蓋,目前均已完成造林,植生覆蓋完整。

112年「銀10.11號」在113年9月11日拍得林地植生恢復。(圖/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屏東分署提供)

有關報載海域混濁1事,屏東分署研判主要源於天然與多元因素,如受極端降雨、豪雨沖刷、坡地自然崩塌及海流擾動等因素影響,亦可能與其他人為活動相關。不應直接指為造林作業過程中短期需逐步植生覆蓋,為造成大範圍海域混濁之主因。

留言衝人氣

登入留言有機會獲得旺幣哦!
NO MESSAGE 無任何留言,趕緊搶頭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