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太鞍溪堰塞湖釀災重創花蓮縣光復鄉,目前復原工作正在緊鑼密鼓進行中。環境部長彭啓明今天(12日)表示,清溝進度正在加速,今天要挺進超過 20 公里,國土署回報,昨天的進度已經突破 18 公里,「真的要特別感謝所有志工朋友」。

彭啓明表示,中秋節前他前往現場勘查時發現,一台大型清溝車一天只能清 20 公尺,幸運一點、有志工幫忙,才能到5、60公尺。老一輩的清潔隊老師傅對他說,「做救災幾十年,沒看過這麼嚴重的泥沙堵塞。」
彭啓明指出,光復鄉的水溝長達 30 公里,整條都塞滿,光靠各縣市環保局全部專業機具人力調來恐怕半年都清不完。也謝謝各縣市環保局的夥伴,現在有大量的重機械持續的在馳援中。多虧有願意蹲下來、打開每一個側溝蓋、用手鏟出泥沙的志工朋友,才讓清溝車的速度一點一滴地加快。這次在災區淤泥及廢棄物過多的情況,無法去定義真正的專業人士,就連國軍也是,因此大量熱心志工的協助,不僅提升清除效率,更能縮短復原時間。

彭啓明說,水溝是城市的血管,流動起來,生活才會真正恢復。在這個時刻,每個人都是花蓮人,去過光復鄉幫忙的人都知道,那份感動會留在心裡。前進協調所的夥伴們每天都在努力,只希望能早一點讓鄉親回到正常生活。水溝不通,不只是排水問題,連廁所都會受影響——這是生活的根本。
彭啓明感嘆,這幾年極端氣候越來越頻繁,環境部和各縣市環保夥伴一路面對光電板、石棉瓦、巨量廢棄物、巨量淤泥與垃圾,每次都是新挑戰,也逼著我們用新的方法去應對。每一個都是破紀錄,都是要用新方法來解決,我們也從實務上看到許多問題,也希望未來能夠從這幾次的巨型天災中來做防災、環境守護的體質調整、制度革新。

彭啓明說,在世界各地,災難過後最讓人感動的,永遠是那些願意伸出手的志工。這次花蓮淤泥深、廢棄物多,連國軍都忙不過來,但有你們在,清理的速度變快了,復原的時間也縮短了,也讓全台灣都看到「台灣人的溫度與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