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CTWANT
天氣轉涼,正是心血管疾病好發期!醫師提醒,心血管痙攣好發於40到70歲,且容易發生在休息或睡眠時,嚴重恐造成心肌梗塞或猝死;正確診斷並對症下藥是搶救關鍵,提醒民眾須提高警覺,如果休息或睡眠時有胸悶、胸痛或心悸症狀,務必盡速就醫。
台北醫學大學教授、雙和醫院心臟內科醫師洪明佑表示,天冷容易誘發心肌缺氧,常見機轉有兩種,一種是運動時因血液供給不及造成的「供給缺氧」,另一種則是非運動時由心血管痙攣等原因引起的「需求缺氧」。
天氣轉涼正是心血管疾病好發期。(示意圖/Pexels,下同)
洪明佑說明,心血管痙攣俗稱心血管抽筋,好發於40到70歲族群,年齡層偏低,且有別於其他心血管疾病,心血管痙攣容易發生在休息及夜間睡眠時,且患者通常血壓偏低、心跳偏慢;如果沒有事先預防或及時投藥,可能引發心絞痛、心肌梗塞,嚴重者甚至會導致昏厥、心衰竭或猝死。
國際醫療科學期刊(IJMS)研究顯示,台灣急性冠心症患者中,高達57%有心血管痙攣,顯示心血管痙攣與心肌缺氧具高度相關性。2005年哈佛研究指出,日本的心血管痙攣盛行率高於美國10倍;另一研究顯示,台灣、日本和德國的心血管痙攣佔心絞痛患者4到5成,盛行率高。
洪明佑指出,吸菸、喝酒、服用興奮劑藥物、甲狀腺亢進等因素,都會增加心血管痙攣風險。他也提醒,心血管痙攣的成因非常多,避免吸菸、熬夜、焦慮、憂鬱、多注意保暖,並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是遠離心血管痙攣的最佳方法。
目前證據顯示,心血管痙攣是心血管阻塞和糖尿病的前兆,早期發現可避免心血管阻塞。洪明佑說,心導管心血管痙攣誘發檢查是唯一診斷方式,概念類似心律不整電生理誘發檢查及暈厥傾斜床誘發檢查,根據1999年美國心臟學會臨床指引,這是敏感度高、特異性佳且安全的檢查。
但坊間有些人誤解心血管痙攣誘發檢查屬於危險的檢查方式,認為可能導致腦中風或心肌梗塞。洪明佑強調,心導管心血管痙攣誘發檢查是以心導管直接投藥於冠狀動脈,大幅縮短藥劑抵達心臟的路徑,劑量只需要過去靜脈投藥檢查的10分之1,目前全球無任何中風、心肌梗塞或死亡等嚴重副作用案例。
【更多CTWANT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