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敦慈弟輕忽貧血警訊!1個月後確診血癌 骨髓移植仍亡

分享:

無毒教母譚敦慈日前分享家中痛失手足的經驗,呼籲民眾重視貧血警訊。她的胞弟在37歲時健康檢查發現血紅素略低,僅有12.9(正常值13-18),但當時未加以重視,竟在短短一個月後確診血癌,雖經骨髓移植治療仍不幸離世。

無毒教母譚敦慈日前分享家中痛失手足的經驗,呼籲民眾重視貧血警訊。(示意圖/翻攝自pixabay)

根據《TVBS新聞網》報導,嘉義大林慈濟醫院血液腫瘤科醫師李思錦指出,血癌是血液中的白血球、紅血球與血小板產生異常的疾病。除了貧血,患者可能出現反覆發燒、容易瘀青、疲倦無力等症狀,甚至會有頭暈、肢體無力、骨頭痠痛等情況。

李思錦醫師特別提醒,男性若出現貧血症狀必須特別警覺,因為男性不像女性有生理期,貧血可能是胃癌、大腸癌、攝護腺疾病或血液疾病等重大疾病的警訊。她強調,男性正常血紅素值約為14,若短時間降至11以下,就可能出現明顯症狀。

醫師指出,血癌可分為急性與慢性兩大類型。(示意圖/翻攝自pixabay)

血癌可分為急性與慢性兩大類型。李思錦解釋,急性白血病(如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急性淋巴球性白血病)發病快速,若不及時治療死亡率高;慢性血癌(如慢性骨髓性白血病、慢性淋巴細胞性白血病)則病程發展較慢,早期多無症狀。

對於血癌高風險族群,李思錦表示,有血液性癌症家族病史者、曾接觸輻射或有機溶劑等致癌物質者,以及出現不明原因持續性疲倦、瘀青、發燒、出血等症狀者都應特別注意。她強調,血癌的發生不一定與生活習慣有關,有時純粹是基因突變或家族遺傳因素,因此定期健康檢查很重要。

李思錦提醒,現代醫療技術已從傳統化療進階到標靶治療與基因檢測導向用藥,某些兒童型血癌若及早發現,治癒率可達九成以上。她呼籲民眾若出現異常症狀,應及早就醫檢查,切勿因年輕就掉以輕心。

留言衝人氣 2則留言

登入留言有機會獲得旺幣哦!
NO MESSAGE 無任何留言,趕緊搶頭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