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何啟聖(資深媒體人)
八十年前,中華民國浴血奮戰,終於在同盟國的共同努力下迫使日本無條件投降。對台灣而言,這同樣是光復之時——台灣人結束了五十年的殖民統治,從日本的二等國民回歸戰勝國的國民身分。這一歷史事實,本應是全體台灣人共同的尊嚴記憶。然而,在抗戰勝利暨台灣光復八十週年的重要時刻,總統賴清德卻以「二戰終戰」一語輕描淡寫,刻意迴避「抗戰勝利」與「光復」的關鍵字眼。這樣的語言策略並非偶然,而是他一貫心態的折射:在歷史與國族的重大抉擇上,他選擇了媚日,選擇了自我矮化。

許多人習慣性地將這種現象歸因於「台灣人以台灣人自居」,彷彿只要不是中國人的身份認同,就會自然淡化抗戰。然而這樣的說法顯然不通,因為正是台灣人,才是日本殖民統治最直接的受害者。五十年的皇民化運動不僅強迫台灣人改姓名、說日語,更徹底侵蝕了文化認同;台灣青年被徵召上戰場,許多人死於異鄉;台灣婦女更被迫成為「慰安婦」,其命運之悲慘,至今仍是人類文明最黑暗的一頁。真正經歷過殖民的台灣人,怎會不清楚日本統治的殘暴?怎會願意把「光復」矮化為「終戰」?因此,問題的核心不在於台灣人的身份,而在於賴清德的政治選擇。他不是無知,而是刻意選擇失憶,刻意以模糊來掩蓋光復的榮耀。
這種心態首先是出於政治算計。對賴清德而言,日本是「抗中保台」戰略的重要支點,要維持與日本的友好,就必須避免在歷史議題上戳痛日本的神經。「終戰」比「抗戰勝利」更安全,因為前者能迎合日本的聽覺,不會直指日本是戰敗國。於是,他寧願放棄戰勝國的尊嚴,也要確保日本的面子。這正是媚日奴性的典型展現:外交利益高於民族尊嚴,對外辭令成了對殖民者的卑躬屈膝。
但這不僅是政治算計,更反映了心理層面的自我矮化。在賴清德的世界觀裡,日本不再是殖民與侵略的代名詞,而是現代化的象徵,是「值得學習的文明老師」。這種錯位的心態,源自部分台灣政治菁英對日本殖民的選擇性記憶:基礎建設、教育制度被歌頌為進步,而血淚與壓迫則被有意無意地遺忘。於是,當他站在講台上時,他的潛台詞其實是:我們應該感謝殖民者,而不是揭露其罪惡。

這種心理透過政治語言向外傳播,帶來的是整體文化的錯亂。當最高領導人不再敢說「光復」,而是用「終戰」取而代之,下一代年輕人將逐漸失去對抗戰史的敏感,甚至會誤以為日本殖民並非壓迫,而是某種進步。久而久之,歷史就被改寫,民族自信也隨之崩塌。媚日奴性不僅是賴清德的個人問題,更將逐步腐蝕社會的歷史意識,製造世代間的文化錯亂。
從更宏觀的角度來看,這種心態最終代表的就是民族尊嚴的流失。抗戰勝利是中華民族的共同榮耀,台灣光復更是台灣人命運的轉折點。一個總統若在如此重大的紀念日上,避談這些歷史,而選擇以模糊的字眼安撫日本,那麼他其實已經把人民的尊嚴拱手讓人。這是一種「被殖民者的自我矮化」:當一個民族接受殖民者的史觀,歷史就會被篡改,尊嚴就會逐漸消失。

抗戰勝利不是一段可以隨意淡化的歷史,更不是一個向日本天皇下跪的舞台。對於真正經歷過殖民的台灣人而言,那五十年的壓迫與痛苦是刻骨銘心的記憶。賴清德卻在八十週年這樣的節點,用「終戰」抹去了光復的榮耀,這不是失言,而是選擇。他的媚日奴性,源自政治算計、心理矮化與文化錯亂的交織,其結果是人民失去歷史的敏感,社會失去民族的尊嚴。當一個領導人寧願討好日本,也不願承認自己的人民曾經的苦難與榮耀,問題就不僅僅是修辭,而是國格。賴清德的心態何以至此?答案正是,他把政治利益凌駕於歷史真相,把外交媚態取代了民族尊嚴。唯有重新正視抗戰勝利與台灣光復,台灣人才能真正昂首於世界;否則,媚日奴性的心態將持續侵蝕我們的歷史記憶,讓尊嚴一點一滴流失。
※以上言論不代表中天新聞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