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睡失智風險增4倍?醫:因果難判定「睡好更重要」

分享:

近日網路流傳「仰睡會失智」的訊息,聲稱國外研究發現仰睡時血液流動較慢,導致大腦清除毒素效率下降,罹患阿茲海默症機率增加4倍。這項說法是否屬實?醫學專家對此提出專業見解,釐清睡姿與神經退化性疾病之間的關聯性。

實驗結果顯示,不同睡姿下的腦部清除效率確實有差異,其中以側睡表現最佳,仰睡次之,趴睡最差。(示意圖/Pixabay)
實驗結果顯示,不同睡姿下的腦部清除效率確實有差異,其中以側睡表現最佳,仰睡次之,趴睡最差。(示意圖/Pixabay)

台北醫學大學醫學院睡眠研究中心主任李信謙指出,這項研究源自一篇探討「睡眠期間頭部位置對神經退化性疾病患者潛在影響」的論文。研究團隊以45名神經退化性疾病患者及120名健康民眾為對照,結果顯示神經退化患者中,仰睡超過2小時的人數明顯較多,推測睡姿可能與神經退化性疾病的發展相關。

李信謙強調,該研究結論僅能解讀為睡姿可能與神經退化疾病風險有關,但並非因果關係,「從研究很難知道究竟是因為有神經退化性疾病影響睡姿,還是睡姿導致了疾病」。

關於側睡是否能預防阿茲海默症的說法,台灣睡眠醫學學會大眾教育委員會委員、高雄醫學大學心理學系助理教授蔡宇哲解釋,有研究團隊曾以老鼠進行實驗,在麻醉後分別採取仰躺、趴臥與側身等不同姿勢,並透過腦造影觀察大腦清除廢物的速率。

實驗結果顯示,不同睡姿下的腦部清除效率確實有差異,其中以側睡表現最佳,仰睡次之,趴睡最差。然而,進一步檢視研究數據後發現,仰睡與側睡之間的清除速率差異其實不大。

醫師強調,該研究結論僅能解讀為睡姿可能與神經退化疾病風險有關,但並非因果關係。(示意圖/Pixabay)
醫師強調,該研究結論僅能解讀為睡姿可能與神經退化疾病風險有關,但並非因果關係。(示意圖/Pixabay)

蔡宇哲提醒,該實驗對象為老鼠,其身體結構與人類不同,且老鼠處於麻醉狀態,並非自然睡姿,研究結果是否能直接套用在人類身上,仍有待進一步釐清。他強調,人在睡眠過程中姿勢會不斷變換,若要提升大腦廢物清除效率,最重要的前提是「睡得好」;若強硬修正睡姿,反而可能導致睡眠品質下降,得不償失。

針對適合側睡的族群,李信謙表示,孕婦因子宮壓迫下腔靜脈,常出現腳腫、難以入睡等問題,通常建議以左側躺的睡姿,可能會較為舒適;有胃食道逆流的人,左側躺也有助於減少逆流發生;對於睡眠呼吸中止症患者而言,仰睡可能會加重呼吸道阻塞,建議採側睡姿勢,有助於呼吸更順暢。

留言衝人氣

登入留言有機會獲得旺幣哦!
NO MESSAGE 無任何留言,趕緊搶頭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