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腎臟病需追蹤 復發恐6.6倍進展至末期腎臟病 增加3.6倍死亡風險!

分享:

記者蔡庭語/綜合報導

一名63歲女子三個月前意外車禍造成手部骨折,聽信親朋好友介紹服用保健藥物,皆未就醫,但因頻繁發燒就醫,竟發現腎臟功能有急性惡化情形,緊急住院治療痊癒後,該女也沒有積極追蹤腎臟功能,兩個月後發現腎臟功能更加惡化,需長期透析洗腎治療。

女子車禍手骨折久未就醫,最後因發燒就醫竟發現腎臟功能惡化。(示意圖/photoAC)

63歲女性劉女士,沒有已知的慢性病史,三個月前意外車禍造成手部骨折,為緩解疼痛,自行到藥局買止痛藥,並聽信親朋好友介紹服用保健藥物,皆未就醫。近日因發燒至奇美醫學中心急診,醫師診斷肺炎住院治療,抽血檢查時發現腎臟功能有急性惡化情形,會診腎臟科主治醫師陳鋭溢,陳醫師給予相關衛教後獲得改善,不過病人在肺炎痊癒後出院一直沒有追蹤腎臟功能,兩個月後,病人因呼吸喘,雙腳水腫,高血鉀到急診就診,竟然發現腎臟功能更加惡化,於住院過程中就因為體液堆積過多開始進行長期透析洗腎治療。

急性腎臟病6.6倍進展末期腎臟病,更增加3.6倍死亡風險

奇美醫學中心內科部副部長暨腎臟科主任王憲奕指出,奇美醫學中心與美國、日本、澳洲的學者合作,針對全世界的急性腎臟病病人,蒐集跨國資料並進行分析,成果發表在eClinicalMedicine國際期刊(期刊影響指數:17)。本研究發現針對急性腎臟病的病人,相較於沒有發生急性腎臟病的病人,未來發生慢性腎臟病的風險增加了4.2倍;除此之外,有6.6倍的風險會進展成末期腎病變需要進行長期透析,死亡風險更增加了3.6倍。

主講者腎臟科主治醫師陳鋭溢及其講題。

奇美醫學中心腎臟科主治醫師陳鋭溢也指出,根據奇美醫學中心統計2012年至2022年11月底,急性腎臟病病人出院後三個月內接受腎臟科門診追蹤比例只有22%,而日後發生慢性腎臟病及末期腎臟病的風險卻高達57%,所以「急性腎臟病」病人的照護及後續回診追蹤非常重要!

急性腎臟病不可不慎,恐一輩子透析治療或腎臟移植!

急性腎臟病是在短時間內腎臟功能急速惡化,因無法清除體內毒素(如:尿毒氮、肌酸酐),導致廢物和水份無法順利排出而堆積在體內。危險因子包括老年人、共病症(如:糖尿病、高血壓、心臟病、慢性腎臟病)、泌尿道感染、敗血症、急性泌尿道阻塞、惡性高血壓、心臟衰竭、休克或重大手術失血過多等,均易發生急性腎臟病。

陳鋭溢醫師進一步說明,大部分急性腎臟病的病人,在消除病因後皆可恢復至原先狀態,但若延誤治療,腎臟功能便無法恢復,演變成慢性腎臟病,後續甚至需要長期透析或腎臟移植,才能恢復一般生活,因此在急性腎臟病發生後的及時診斷與治療,更顯得重要。

教學副院長陳志成上台致詞。

腎臟病病人增加與人口老化有關

陳鋭溢醫師指出,根據健保署統計,腎臟疾病照護花費連年蟬聯各項疾病醫療費用之首。隨著人口老化,未來腎臟疾病人口與醫療費用可能持續增長,透過早期介入及密切追蹤急性腎臟病腎臟功能的變化,可有效延緩進入透析的時間與併發症的產生。

奇美、台大、美國、日本、澳洲跨國聯手合作,探討急性腎臟病預後

陳鋭溢醫師表示,過去對於腎臟疾病分為七天內的「急性腎損傷」以及三個月以上的「慢性腎臟疾病」,然而對於既不符合急性腎損傷也不符合慢性腎臟疾病診斷標準的「腎功能受損族群」,近幾年給予「急性腎臟病」的診斷。不過急性腎臟病實際使用在臨床照護與治療上仍然存在理論與現實的差距,所以目前對於急性腎臟病族群仍需更多的研究來證實其臨床意義,以建立臨床照護及治療指引。因此,奇美醫學中心與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團隊,透過和美國、日本、澳洲團隊跨國合作,探討「急性腎臟病」病人的預後關係。

急性腎臟病團隊整合照護,整合資源共創三贏局面

近期全民健康保險開始實施「急性腎臟病之病人照護與衛教計畫」,特別針對住院期間發生急性腎臟病的病人,以醫療團隊方式進行整合照護,團隊成員包括:醫師、護理師、衛教師、藥師與營養師,透過定期追蹤腎臟功能,並與病友保持聯繫及給予適當衛教,期望能降低腎臟功能惡化與死亡的風險。除此之外,藉由急性腎臟病的照護整合,給病人更全面的醫療照顧,改善病人健康,同時也減少醫療支出,達到三贏(醫院、病人、健保)的局面。

奇美醫學中心教學副院長陳志成(中)率領醫師團隊與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腎臟科主治醫師暨臨床教授吳允升共同合影。

  • 圖、資料來源:台南奇美醫院提供

留言衝人氣

登入留言有機會獲得旺幣哦!
NO MESSAGE 無任何留言,趕緊搶頭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