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人接連在陸遇襲之際 胡錫進:要防止用「仇美仇日」做極端民族主義消費

分享:

大陸近來接連發生外國人遇襲事件,引發國際關注之際,《環球時報》前總編輯胡錫進指出,要防止網上輿論用仇美仇日做極端民族主義消費,不將愛國主義上升為對外的仇恨。

《環球時報》前總編輯胡錫進。(資料照/翻攝微博@胡錫進)

胡錫進27日發文表示,大陸人普遍關心國際事務,一是因為近代以來國家命運受外部牽連多,如今的對外博弈任務重;另外也是因談論國內話題敏感點多,很多時候放不開,對外話題則相對更開放。

然而,胡錫進指出,要防止網上輿論對外部挑戰和敵意的無限誇大,「用仇美仇日在網上做極端民族主義消費,將中國的大多數問題歸咎於外因」,不利於保持輿論的基本客觀。他示警,輿論挑動起來的過激情緒會牽制國家對外政策的有效運用,也可能在一些事情上綁架官員們的表態。

胡錫進提到,所有社會都有樸素的愛國主義,它們會因為國家間的衝突和摩擦變得激烈,也會形成衝突甚至對抗。但大陸作為致力於對外開放的「發展中大國」,在弘揚愛國主義的同時,保持透視國際衝突的理性和清醒,協助配合國家將國際衝突保持在國家對國家的層面,減少向人民層面的擴散。

胡錫進指在弘揚愛國主義的同時,應將國際衝突保持在國家對國家的層面。圖為2023年11月15日的「習拜會」。(資料照/美聯社)

胡錫進表示,「在國家衝突中,我們支持自己的政府,但是要保持支持方式的恰當和有效,盡量不讓這種支持延伸為對對方的仇恨,要避免雙方社會和人民的相互敵視」。

胡錫進指,當今國際社會總體上仍是「叢林法則」,對大陸而言,要做的是「避開美國打壓我們崛起的鋒芒」,與美國打戰略太極,不斷擴大其妄圖一手遮天的縫隙,開拓出大陸全面發展和現代化的巨大空間。

胡錫進續稱,大陸要做的是拆解盟友對美國的「忠誠」,而不是一味「恨」美國,並且「恨」其盟友。「恨」在國家關係中不解決問題,只能增加對外博弈的衝動,導致動作走形。

胡錫進提到北京在對外關係保持了應有的戰略冷靜,民間要看懂態勢,了解國家衝突與民間交往複雜而微妙的差異。他呼籲,民間要在支持國家並給外交充分授權的同時,保持好態度的穩健,不輕易被外交衝突點燃,「不將愛國主義上升為對外的仇恨」。

胡錫進說,「一些網上輿論聲稱中國完全具備了通過內循環自我發展的能力,那或者是賭氣,或者是自我安慰」。

4美師在吉林的公園遇襲流血倒地。(圖/翻攝X)

胡錫進最後稱,網上有些極端聲音,相互配合形成了某種輿論聲勢,蠱惑了部分基層群眾。他們非傳統意義上的「鷹派」,而是擁有意識形態的極端性,將對外態度朝著內部事務穿透。這種聲音在網上的不斷發酵對現階段的大陸,在解決一些重大問題肯定「弊大於利」。對於這個現象,胡錫進說,「我們的主流社會一定要保持清醒認知」。

就在胡錫進發表這篇文章之際,6月以來,大陸發生2起當地人襲擊外國人的事件。4名美國大學講師10日在吉林的公園遭大陸男子持刀刺傷;另在24日,江蘇一對日本籍母子遭到大陸男子持刀攻擊。針對這2起案件,大陸外交部均將其定調為「偶發事件」,稱在世界上任何國家都有可能發生,並一再強調「中國是世界上最安全的國家」。

據悉,不只上述2起事件,日本駐上海總領事館26日透露,今年4月也曾有日本男子被大陸男子刺傷。

留言衝人氣 2則留言

登入留言有機會獲得旺幣哦!
NO MESSAGE 無任何留言,趕緊搶頭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