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傳毅/中共無人化戰場 不必學俄空降技術

分享:

文/譚傳毅(台灣國際戰略學會研究員、法國博士)

媒體援引《華盛頓郵報》報導指出,俄羅斯正利用其戰場經驗,提供中國空降部隊裝備、訓練與技術支援,使其具備閃電作戰能力,主要是針對台灣。

外媒報導俄軍為大陸空降部隊提供戰場經驗。(圖/中國軍網)
外媒報導俄軍為大陸空降部隊提供戰場經驗。(圖/中國軍網)

除了提供戰場經驗,俄羅斯還同意向中國空軍出售37輛BMD-4M兩棲輕型戰車、11門Sprut-SDM1自走反戰車砲、11輛BTR-MDM空降裝甲運兵車,以及偵察指揮車與特製降落傘系統,總值約5.84億美元。

解放軍最為人詬病的是其戰鬥經驗不足,特別是空降作戰。這個說法只對了一半,不足的戰鬥經驗的確需要俄軍傳授,但這可從嚴格訓練與實戰演習中獲得,俄軍在烏克蘭的實戰教育可以作為額外補充,僅此而已。

在空降戰術與裝備方面,解放軍比俄軍強得多,主要強在體系作戰與無人作戰領域;採購俄軍空降裝備,更多的是對「昔日老大哥」的憐憫、同情、面子相挺。

外媒報導大陸將獲得圖中俄軍BMD-4M空降戰車。(圖/維基百科)
外媒報導大陸將獲得圖中俄軍BMD-4M空降戰車。(圖/維基百科)

戰鬥經驗還需要學習嗎?

我們先看看戰鬥經驗最豐富的美軍。美軍在阿富汗戰場上幾乎贏了每一場戰鬥,但卻輸掉了戰爭。怎麼回事兒?美軍不是全世界最強大、戰鬥經驗最豐富的軍隊嗎?二戰之後,除了在韓戰直接與解放軍交鋒,其餘都是弱小對手,以大欺小、強凌弱,這叫什麼戰鬥經驗?

蘇聯可作為美國夠分量的對手,面對一個軍事強國、經濟侏儒,勝之不武。很明顯,冷戰結束後,美國低估了中國,更看扁了解放軍。沒想到中國崛起得這麼快!

早期解放軍空降兵在發展過程中,的確曾借鑒俄軍(及前蘇軍)的經驗,但如今已形成獨具特色且適應自身需求的空降作戰體系。俄軍空降部隊(VDV)暴露出諸多問題,可作為解放軍的經驗教訓。以前我們曾經說過,戰鬥經驗是可以經過實戰、訓練、演習中獲得,俄烏戰爭也是如此。

俄烏戰爭初期,俄軍空降部隊大規模突襲安東諾夫機場失利,導致後期陷入地面消耗戰。顯示俄軍重火力但輕防護,BMD系列戰車損失慘重,戰略投送能力不足。在指揮體系方面,高層對於戰略看法分歧(例如瓦格納事件),多線作戰導致力量分散。

參加演習的解放軍ZBD-03空降戰車。(圖/中國軍網)
參加演習的解放軍ZBD-03空降戰車。(圖/中國軍網)

解放軍在俄烏戰場中獲得了什麼戰鬥經驗?

我們可以看到,俄烏兩軍自從陷入持久戰以來,在戰場中各自都獲得了戰鬥經驗。我們可以這麼講,只要戰鬥時間延續得夠久,敵對雙方都會獲得戰鬥經驗,除非對手以雷霆萬鈞之勢「如轉圓石於千仞之山者」,使對手沒有任何時間獲得任何戰鬥經驗。

解放軍得到的第一個戰鬥經驗就是「速戰速決」。其實,速戰速決本來就是解放軍初始的戰略決策,即使是作風保守的秦朝大將王翦,儘管初期與楚軍對峙長達1年,最終與楚決戰也是採取速戰速決。俄烏戰爭只不過確認了速戰速決的決心。

第二個戰鬥經驗:解決後勤支援容易被切斷、空地協同難度大的問題。解放軍空降部隊是以系統化、智慧化、無人化投送途徑,綜合創新保障模式綜合創新。

例如在主戰裝備方面,首先以重裝化、機械化、合成化為主,也就是配備輪型/履帶式空降戰車,組建重裝合成旅,這些裝備全部納入訊息化指揮系統之內;其次強調後勤韌性,以大型無人機連續空投、蜂群成體系化分散而不間斷的空投,最後達到兵員與主戰裝備同機空降的目標。

解放軍空降部隊。(圖/中國軍網)
解放軍空降部隊。(圖/中國軍網)

第三個戰鬥經驗:解決城市戰無人機威脅的問題。解放軍空降部隊的解決方案是以「偵察、騷擾、打擊、防禦、欺騙」多層次手段,並融入智慧化的作戰體系。

首先是建構一個從遠到近、從軟殺傷到硬摧毀的防禦網。對於依賴數據鏈路的FPV(第一人稱視角)穿越機的核心手段,採取電子干擾與欺騙方式,除了使用單兵電磁槍進行區域信號壓制之外,還能偵測並分析國軍無人機的通信頻點和跳頻規律,然後進行精準、低功率的點穴式干擾。

其次是建構軟硬結合的殺傷鏈。在發現國軍無人機後,根據威脅等級採取不同措施。原則上優先使用電子戰軟殺傷手段,迫使國軍無人機失控、迫降甚至誘騙捕獲。對於即將構成嚴重威脅的目標,則使用動能武器硬殺傷,包括近防速射砲、雷射砲、微波武器等。

珠海航展上展出的大陸反無人機系統。(圖/新華社)
珠海航展上展出的大陸反無人機系統。(圖/新華社)

在這個階段,已經可以動用無人機、無人車、機器狗、機器狼等無人戰鬥平台,逐一清剿建築物、地道或捷運等地,盡量減少解放軍兵員傷亡。為避免誤傷平民,解放軍擁有先進的車載與機載的敵我(人臉)識別技術,可精準的區分解放軍與國軍、軍人與平民。

最後是建構智慧化指揮中樞。面對可能出現的國軍無人機蜂群攻擊,依賴人工判斷和操作是不夠的,必須是一個高度智慧化的反無人平台系統;這個系統能夠接入雷達、光電等多種感測器網路,運用AI技術快速識別無人載台類型、判斷威脅等級,並自動分配最合適的攔截武器,例如以格鬥型無人機殲滅國軍無人機。

第四個戰鬥經驗是建構無人+有人的戰鬥體系。解放軍已經系統化使用運20運輸機、與大型空降無人載台,形成了有人+無人協同作戰體系。

大陸運20運輸機空投。(圖/中國軍網)
大陸運20運輸機空投。(圖/中國軍網)

解放軍無人空降作戰體系

解放軍主要戰略投送載台是運20,其最大載重66噸,可同時投送多輛重型裝備(如03式空降戰車)或蜂群無人機,具備集群空投和智慧化空投能力。

無人作戰裝備包括6輪無人戰車、機器狼、機器狗,無人戰車負責正面突擊和反戰車任務,機器狼負責偵察、巷戰和伴隨支援,機器狗可以直升機降、或以無人機降,形成分層互補的無人偵察與打擊群。

空降兵落地後並非孤軍奮戰,而是由一個龐大的「無人系統」支援。例如6輪無人戰車配備反戰車飛彈和火箭彈,負責攻堅和正面火力壓制。機器狼/狗等4足機器人在城市複雜地形執行偵察、巡邏甚至直接打擊任務。

除此之外,運20空投無人機蜂群母艙,釋放成百上千架小型無人機,對敵方雷達站、飛彈陣地與發電站等關鍵設施進行飽和攻擊。這些裝備並非獨立運作,而是以有人+無人協同作戰模式形成綜合戰力。

參加93閱兵的大陸陸上無人作戰方隊。(圖/中國軍網)
參加93閱兵的大陸陸上無人作戰方隊。(圖/中國軍網)

第一種協同作戰模式是情報協同。無人機將偵察圖像直接傳給後方指揮所、或前線士兵的單兵終端,這種模式最基本、運用也最廣。

第二種協同作戰模式是負載協同。由後方控制無人機平台飛行,但授權前線有人裝備(例如指揮車)直接控制無人機感測器(攝影機、雷達)甚至武器。

第三種協同作戰模式是一體化編組式協同,這是最高級的形態。運20投下無人裝備後,由空降兵的有人指揮車或直升機作為指揮節點,與多架不同功能的無人機組成一個特遣作戰編隊,有人裝備作為大腦,無人機作為手腳和感官,在統一指揮下自主協同執行任務。

如果空降場遭國軍攻擊,解放軍可進行超視距打擊,例如在出動空降兵之前,使用長程火箭和戰術飛彈等,對我機場、集結地和防禦工事進行精確打擊,削弱國軍反擊能力。

無人裝備特別適合在傳統空降兵難以發揮的複雜場景中作戰,例如城市巷戰、山地攻堅和奪取機場等關鍵設施。它們能夠替代士兵進入高危區域,大大降低人員傷亡風險。

總之,空降行動必然包括衛星提供戰場監控、電子戰部隊進行電磁壓制、遠端火力隨時提供支援的體系化作戰,過程中缺一不可。

結論

由此可以看出,解放軍空降能力已經進化到有人+無人作戰時代,其實力遠遠超過俄軍空降作戰;而俄軍具備空降實戰經驗,這是解放軍亟需的。未來只要戰鬥號角響起,解放軍必然發動雷霆萬鈞力量,力求在最短時間之內結束戰鬥。

而台獨政客與國軍將領腦袋裡面想的,「零日攻擊」描繪的共軍攻台劇本,早脫離戰場現實,未來無人化戰場速戰速決的變化,可能比我們想像來得更快。

※以上言論不代表中天新聞網立場

留言衝人氣

登入留言有機會獲得旺幣哦!
NO MESSAGE 無任何留言,趕緊搶頭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