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是我活下來? 花蓮災民恐面臨4大身心考驗

分享:

台大土木工程系教授、內政部前部長李鴻源受訪時點出花蓮災區將面臨的一連串考驗,從現在的外傷,到之後的傳染病、感染,更之後還會有許多身心與家庭問題。專家指出,災難發生之後,除了自殺率,藥物依賴、酗酒或是家庭暴力的比例都有可能在災區增加。

倖存者想到亡者時會充滿自責和罪惡感,這些情緒就像水庫一樣需要洩洪。(圖/翻攝@dabo0921 Threads)
倖存者想到亡者時會充滿自責和罪惡感,這些情緒就像水庫一樣需要洩洪。(圖/翻攝@dabo0921 Threads

根據《科技大觀園》針對災難醫學的系列報導,對於災民的身心狀況,台灣身心健康促進學會理事長周煌智醫師表示,大約在災後3-6月、第一線醫療人員撤離現場之後,精神科醫師及心理復健團隊接手心理重建和長期觀察格外重要。周煌智醫師表示,921那年他們在急救站所開設的看診攤位乏人問津,但隔壁的收驚攤位卻大排長龍,當時民眾對於精神科就診仍抱持負面觀感。「我又沒發瘋!」是聽到精神醫療時最典型的反應。

為此,當時周煌智決定改變策略,走出定點急救站、親自踏訪家家戶戶,讓民眾更了解精神醫療以及自己是否需要就醫或接受諮詢。改變策略並獲得當地災民的信任後,接受輔導的個案從8人躍升為100多人,才順利展開災區的心理重建工作。

在災區著手精神醫療前,需先找出需要幫助的正確對象。某些情緒起伏屬於一般壓力下的正常焦慮,而某些症狀若具有持續性可能就需要觀察。還有某些人可能在災難發生前就已經累積了創傷記憶或具有心理疾病的症狀,延遲數年以後,透過這次災難的誘發才發病或獲得治療。災難發生之後,除了自殺率,藥物依賴、酗酒或是家庭暴力的比例都有可能在災區增加。

周煌智說,精神科在這些不同災難中,共通性在於都需要聆聽災民的恐慌、悔恨、甚至是倖存者想到亡者時的自責和罪惡感:「為什麼是我活下來?」「為什麼我沒辦法救他?」這些情緒就像水庫一樣需要洩洪,需要他人同理心的聆聽。除了面對親人喪生的悲痛之外,社交網絡和生計來源的中斷都對災民形成了心理壓力。而災難醫學應該就這些共通的基本原則,建立未來面對災難時的SOP 處理流程。

花蓮縣衛生局隨即派遣心理專業人員進駐收容所及瑞穗生命園區,設立「安心關懷站」。(圖/衛福部)
花蓮縣衛生局隨即派遣心理專業人員進駐收容所及瑞穗生命園區,設立「安心關懷站」。(圖/衛福部)

衛福部也在臉書發文提到,在經歷重大災害或參與救災行動之後,有些人可能會出現「焦慮、恐慌、精神不集中、失眠、容易作惡夢或受驚嚇、情感低下或麻木」等狀況,這些都是災難發生後常見的生心理反應,對此衛福部已派遣心理專業人員進駐收容所並啟動「安心關懷站」,提供第一線心理支持、訪視與團體陪伴。

衛福部呼籲,倘若民眾需要支援,可以前往光復鄉大進國小及瑞穗生命園區的安心關懷站,也可以直接撥打24小時「1925安心專線」、花蓮縣各社區心理衛生中心03-8351885;03-8311636;03-8760208;03-888800。

留言衝人氣 2則留言

登入留言有機會獲得旺幣哦!
NO MESSAGE 無任何留言,趕緊搶頭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