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氣溫陡降,終於有冬天的感覺,但員榮醫院神經內科陳彥秀醫師提醒,冬季是腦中風發生的高峰期,天氣變冷,人體血管收縮、血壓容易升高,若原本就有慢性疾病,更容易引發腦中風,呼籲民眾務必提高警覺,特別是「三高族群」(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及長期抽菸、肥胖或作息不規律者更要注意。

陳彥秀指出,根據臨床觀察,冬季清晨與深夜是腦中風最常見的發作時段,這時氣溫最低,血管收縮劇烈,血壓突然升高,容易造成腦血管破裂或阻塞,「許多患者在半夜或起床後發作,若沒有及時發現,錯過治療黃金時間,就可能導致嚴重後遺症。」
腦中風的危險因子主要包括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心房顫動及吸菸等,她提醒,有這些慢性疾病的患者應遵從醫師指示按時服藥、定期追蹤,並維持規律生活作息,若平日血壓控制不佳,遇到寒流或劇烈天氣變化,更應避免清晨外出或劇烈運動。
「氣溫每下降1°C,腦中風風險就會上升約2%到5%」,陳彥秀說明,寒冷會使血管收縮、血壓升高,同時也讓血液變得較為濃稠,增加血栓形成的機會,因此,冬天要特別注意保暖,外出務必戴帽子、圍巾,起床時應先活動四肢、喝一杯溫水再離開被窩,讓身體慢慢適應溫度變化。

預防腦中風,陳彥秀建議民眾從三個方向著手,一、控制血壓、血糖與血脂:規律服藥、定期檢測,避免暴飲暴食及過鹹飲食;二、維持適當運動與體重:每週至少運動三次、每次30分鐘以上,像是快走、騎腳踏車或游泳等有氧運動;三、戒菸與減少飲酒:尼古丁會造成血管收縮、加速動脈硬化,是腦中風的重要誘因。
此外,冬季氣候乾冷,應多補充水分,避免血液過於黏稠,她提醒,「別等口渴才喝水」,建議每隔兩三小時小口補充溫開水,維持血液循環順暢。
陳彥秀指出,腦中風治療最關鍵是「時間」,若為缺血性中風,需在發作後4.5小時內施打血栓溶解劑,或進行血管取栓手術才能有效降低後遺症風險,「拖越久,腦細胞壞死越多,復原機會就越低」,她強調,千萬不要自行觀察或等待症狀好轉,以免錯失治療契機。
陳彥秀呼籲,預防勝於治療,民眾應從日常保健做起,定期量測血壓、維持均衡飲食,並留意身體警訊,一旦出現手腳無力、嘴歪眼斜、語言不清等情形,務必立刻就醫;「腦中風不是老年人的專利,年輕族群壓力大、熬夜、抽菸,也可能成為高危險群。」她提醒,只要提高警覺,做好預防,每個人都能遠離中風威脅,平安過冬。
文章授權轉載自《CTWANT》冬天迎腦中風高峰期!醫示警6類人:清晨、深夜最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