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季節呼吸道疫情持續升溫,專家警告,除了「左流右新」(流感與新冠肺炎)外,呼吸道融合病毒(RSV)已成為僅次於流感的第二大呼吸道病原,且病程發展快速猛烈,可能導致嚴重呼吸道症狀甚至呼吸衰竭。專家呼籲,高風險族群應及早接種疫苗或單株抗體,以降低重症風險。

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張峰義表示,RSV是造成嬰幼兒下呼吸道感染的第一大病毒,素有「嬰幼兒呼吸道大魔王」之稱。老年人、氣喘及慢性肺病患者感染後,可能引發肺炎、心臟衰竭、中風等併發症,導致嚴重呼吸困難,需要氧氣治療或住院。張峰義強調,目前流感、新冠都已有抗病毒藥物,但RSV尚無對應藥物,一旦感染只能靠支持性療法緩解症狀。
根據疾管署統計,RSV每周感染案例數已超越新冠肺炎。北榮胸腔部呼吸感染免疫科科主任馮嘉毅指出,RSV傳染力極強,透過飛沫傳播,病毒能在物體表面存活數小時,一名感染者平均可傳染3人。年長者感染RSV易併發肺炎,死亡率是流感的2倍。馮嘉毅強調,RSV是導致年長者與免疫功能低下成人住院的前三大病毒,對於慢性肺部疾病、心血管疾病、腎臟疾病等高風險族群,住院率是健康成人的6.2倍。

嬰幼兒是RSV感染的高風險群體,約九成2歲以下嬰幼兒曾感染過RSV,數據顯示,RSV導致的新生兒急診與住院率是流感的16倍。台灣周產期醫學會理事長施景中分享臨床經驗,曾有產婦接生後不久,寶寶因感染RSV而住院治療。0至6個月的新生兒感染RSV後,症狀往往迅速惡化導致住院,嚴重時甚至需進加護病房,類似案例在臨床上並不少見。
施景中表示,預防RSV的方式包括照顧者勤洗手、避免接觸生病者,或考慮施打長效型單株抗體。RSV感染全年皆有可能發生,且所有年齡層都可能感染,但年紀愈小的嬰幼兒風險最高。台灣婦產科醫學會秘書長黃建霈強調,保護寶寶應從孕期開始,建議孕婦在第28至36周接種RSV疫苗,透過母體傳遞抗體為新生兒提供第一道防線。孕期未施打RSV疫苗的媽媽,可考慮在生產後立即為新生兒補打單株抗體疫苗。
面對秋冬呼吸道傳染病三重威脅,醫師呼籲民眾接種流感、新冠肺炎及RSV疫苗,才能有效降低重症風險,尤其是長輩、幼兒、慢性病患及免疫功能不全等高風險族群更應及早接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