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道融合病毒(RSV)過去常被稱為「嬰幼兒呼吸道殺手」,但由國內五大醫學中心聯手完成的最新臨床研究,首度針對台灣50歲以上RSV住院病患進行數據分析,揭示高齡族群其實同樣深受威脅!另外,數據顯示,RSV重症搶救一年經濟負擔將近10億元,十分驚人。
呼吸道融合病毒(RSV)為單股RNA病毒,主要透過飛沫及接觸傳染,例如咳嗽或打噴嚏產生的飛沫,或接觸口鼻分泌物後經由眼口鼻進入體內。(圖/Photo AC)據資料統計,在亞太地區,每約 500 名 60 歲以上高齡人口,就有一位因 RSV 住院,其中多達 96% 的高齡住院患者伴隨至少一項慢性疾病,如糖尿病、心肺疾病等,顯示RSV的威脅不限於幼童,高齡族群也需特別警覺。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檢驗醫學中心薛博仁院長表示,高齡慢病患者染病後住院風險是一般人的 2 至 10 倍,且容易引發 COPD、哮喘與心衰竭的惡化。其中近半數的患者出現共同或繼發感染,院內死亡率高達 17.8%,即每六位患者便有一位死亡,主要死因為呼吸衰竭。
臺北榮民總醫院感染管制中心林邑璁主任呼籲,除了流感與肺炎鏈球菌之外,民眾也應對呼吸道融合病毒(RSV)提高警覺,並透過接種疫苗及早做好防護。
RSV住院患者病程長且重症比例高,林邑璁主任指出,入住加護病房患者比例高達三成四,平均停留9天;普通病房住院中位數則達15天,更有超過八成患者需要額外的氧氣支持。如此龐大的醫療需求,意味著醫院需投入大量人力與醫療資源救治。
呼吸道融合病毒(RSV)過去常被稱為「嬰幼兒呼吸道殺手」,感染RSV後容易因分泌物阻塞細支氣管,進一步引發細支氣管炎、呼吸困難等危險症狀。(示意圖/123RF)2023年統計顯示,台灣約有13,000名老年人因RSV住院,造成約新台幣10億元的社會經濟負擔。然而,即使投入如此龐大的醫療資源,RSV患者死亡率仍居高不下。
呼吸道融合病毒(RSV)初期症狀與感冒相似,難以即時診斷,容易延誤治療;且目前尚無特效藥,僅能對症緩解。依據台灣食藥署核可及數個醫學會建議,50歲以上高風險族群及75歲以上族群,可接種RSV疫苗,有助降低感染及重症機率。
呼吸道融合病毒(RSV)感染後,患者病情惡化快速且易反覆感染,長照中心住民多為年長慢病族群,正是感染RSV的高風險群;研究顯示,這類族群感染RSV後發生嚴重併發症的機率可高達七成,有效預防尤其重要。為降低感染風險,民眾應勤洗手、避免人多場合,並加強環境清潔與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