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市永康及仁德地區日前遭強烈對流雲系襲擊,多處出現積淹水情形。知名粉專「台南式 Tainan Style」2日發文解析該區域淹水成因,指出此地數百年前原為深不可測的鯽魚潭,經過歷史變遷才形成現今地貌。

根據《台灣府志》記載,鯽魚潭最早可追溯至1685年,當時「周圍大十里餘,深不可測,潭生鯽魚甚多」,其規模之大甚至在乾隆年間被列為邑治八景之一。隨著1823年曾文溪改道,支流遭阻斷,湖水逐漸改道流入三爺溪,最終匯入二仁溪。
該粉專指出,湖泊乾涸後留下肥沃土壤,原本成為農田使用。隨著近代人口遷入、都市化發展,原本具備防洪蓄水功能的區域逐漸消失,導致每逢大雨,永康大灣仁德一帶就容易積淹水,崑山科技大學及中華醫事科技大學周邊更成為颱風暴雨期間的水患熱區。
近年來,當地淹水情況已有改善。三爺溪整治計畫是關鍵之一,包括護岸加高、河道拓寬、橋墩移除等工程。此外,仁德交流道與萬代橋的改建工程,以及在三爺溪上中下游設置多座抽水站,都有助於加速排水。
最重要的是「還地於水」的治水策略,透過仁德滯洪池、西灣里滯洪池的設置,讓暴雨期間有足夠空間暫存水量。雖然目前遇到劇烈降雨仍會出現積水,但排水速度已較過去快速。
台南式表示,鯽魚潭雖然形貌已改,但每逢劇烈降雨時仍會以不同面貌現身,期待在極端氣候的衝擊下,未來人與水患仍能和平共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