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癌發生率持續攀升,且有明顯年輕化趨勢。根據衛福部國健署統計,每年新增病例高達1萬7千多位,為台灣僅次於肺癌的高發癌症。近期一項刊登於《自然》期刊的研究,揭露了一個容易被忽視的致癌因素。

基因醫師張家銘在臉書粉專指出,許多年輕患者在沒有家族病史,也沒有不良生活習慣的情況下被診斷出大腸癌。研究發現,一種特定的大腸桿菌所產生的基因毒素「Colibactin」可能是造成此現象的主要原因之一。
「這種基因毒素不會引起明顯的腸胃道症狀,但會潛入腸道細胞,造成基因突變,且這些突變可能持續存在數十年。」張家銘解釋,這些早期突變會攻擊大腸癌常見的抑癌基因APC,一旦該基因受損,就如同電腦失去防毒軟體,使癌細胞得以自由發展。
更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在部分患者體內已經找不到產生colibactin的壞菌,基因中的突變仍然存在。這表示這些細菌可能在童年時期就已經在腸道中造成傷害,留下終身需要面對的隱憂。

為了預防大腸癌,張家銘建議從幼兒時期就要注意腸道保健,包括:避免過度使用抗生素、不過度消毒、讓孩童接觸自然環境以培養免疫系統。在飲食方面,建議多攝取天然食物、高纖蔬菜,以及味噌、優格、泡菜等發酵食品,以促進腸道好菌生長。
對於成年人,張家銘強調應維持健康的生活作息,包括:攝取原型食物、減少加工紅肉的攝入、保持規律運動、早睡早起,並學會適當釋放壓力,這些習慣都有助於修補被細菌傷害的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