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地震活動頻繁,菲律賓10日發生7.4地震,南美洲南端的德雷克海峽11日清晨又因板塊擠壓造成規模7.6強震。地震專家郭鎧紋示警,台灣、日本中間好像有一條空白帶,未來台日都要留意規模7以上地震。

郭鎧紋指出,2025年尚未結束,全球已累積14起規模7以上地震,其中9起發生在7月之後,相較於2024年全年僅10起。規模6以上的地震,2024年發生99起,2025年截至10月11日就已發生116起。如此活躍的地層活動讓他忍不住表示「不太正常」,並警告「地球可能正在進入地震活躍期」,未來恐怕會有規模8以上地震。
德雷克海峽從1900年至今,共發生4起規模7以上地震,除了1910年的一起規模7.1外,其餘3起皆發生在2025年,且規模分別達7.4、7.5、7.6。郭鎧紋表示,此次地震是因南極洲板塊與斯科特板塊擠壓所致,未來不排除有規模7餘震。他解釋,南極洲板塊每年以順時針方向移動2公分,導致該區域成為全球地震活躍區之一,同時提到南北極地震頻繁是地球進入地震活躍期的徵兆。

德雷克海峽地震頻繁,郭鎧紋直呼「很令人震驚」,他直覺該地區「可能會越搖越厲害,規模8發生後可能很快又會發生地震」。郭鎧紋特別提醒,堪察加半島接下來依序就是日本、台灣、菲律賓,而南北兩端都搖得相當厲害,但「好像空白帶是停在日本跟台灣」。
根據郭鎧紋觀察,1900年至今的地震趨勢顯示,規模8地震出現前1個月,通常會有規模7地震發生,可視為板塊能量臨界釋放的警訊。他舉例,7月30日出現8.8強震前兩天就發生了規模7地震。2025年地震統計也顯示,3月28日緬甸地震後,每月全球中大型地震數量迅速恢復,7月30日俄羅斯堪察加規模8.8大地震則被視為沉睡期結束的轉折點。
郭鎧紋提醒,未來台日都要留意規模7以上地震,尤其是琉球海溝。他建議需要警戒的時間為規模8地震後4個月,11月底前都要留意大規模地震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