誤食河豚「嘴麻頭暈」恐致命!食藥署:近年已3例中毒

分享:

台灣鄰近海域盛產各式水產品,但誤食含河豚毒素的物種恐引發中毒!食藥署表示,近年受理3起由衛生局送驗的河豚中毒案件,案源皆為民眾自行烹食河豚,檢體經DNA物種鑑別與河豚毒素分析,確認均為月尾兔頭魨,並檢出河豚毒素。

台灣鄰近海域盛產各式水產品,但誤食含河豚毒素的物種恐引發中毒!(示意圖/Pixabay)
台灣鄰近海域盛產各式水產品,但誤食含河豚毒素的物種恐引發中毒!(示意圖/Pixabay)

食藥署說明,河豚毒素屬強力神經毒素,結構穩定且無法因加熱而破壞。一般在食用後約10至45分鐘出現症狀,包括唇舌發麻、四肢麻痺、頭痛、眩暈與嘔吐;嚴重時可能導致呼吸衰竭,對生命造成威脅,提醒民眾提高警覺。

另就藍環章魚議題,食藥署指出,今年(114年)曾受理衛生局送驗一件生芥末章魚檢體,因民眾食用時外觀疑似藍環章魚。經檢驗未檢出河豚毒素,並以DNA鑑定為飯蛸(Amphioctopus fangsiao),又稱短蛸、短爪章魚,屬可食用章魚,相關疑慮已排除。

河豚毒素屬強力神經毒素,結構穩定且無法因加熱而破壞,民眾提高警覺。(示意圖/Pixabay)
河豚毒素屬強力神經毒素,結構穩定且無法因加熱而破壞,民眾提高警覺。(示意圖/Pixabay)

食藥署提醒,水產物種繁多且辨識不易,含有河豚毒素的物種如河豚或藍環章魚毒性強烈,民眾切勿自行捕捉或烹食。若疑似誤食後出現不適,應盡速就醫,並保留食餘檢體,協助醫療單位進行正確診斷與處置。建檔日期與更新時間為114年10月1日,資料來源為食品藥物管理署。

留言衝人氣

登入留言有機會獲得旺幣哦!
NO MESSAGE 無任何留言,趕緊搶頭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