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有民眾提案建議將國、高中上課時間延後至上午10點,引發熱烈迴響。對此,三軍總醫院精神醫學部醫師葉啓斌指出,研究顯示確實有些人天生在早上8、9點後才能發揮最佳效率。

該提案主張將國高中生上課時間調整為上午10點至下午4點,並建議移除非必要的多元課程。提案者認為此舉能有效改善學生睡眠品質,避免因長期睡眠不足導致學習效率下降、憂鬱情緒增加,甚至提升自傷風險。
兒童青少年精神專科、三軍總醫院精神醫學部醫師葉啓斌表示,從生物體質及社會文化兩個層面來說,部分人確實天生就是晚睡晚起型,這類人的生理時鐘與一般人不同,需要透過專業評量問卷來確認,約占整個群體的1到2成,然而,也有許多人是因為後天環境因素養成晚睡習慣。

針對後天形成的晚睡族群,葉啓斌解釋,有些學生白天精神不濟可能是因為學習動機不足,或是對傳統授課方式缺乏興趣,進而形成日夜顛倒的生活作息。他強調,每個人所需的睡眠時間差異很大,有人只需4到5小時就能精力充沛,有人則需要7到8小時才能恢復體力。
對此,葉啓斌也建議,面對這個議題應採取多元且具彈性的解決方案,但前提是要先釐清學生晚睡的原因是先天還是後天因素。若是後天因素導致的生理時鐘改變,則需要積極介入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