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蕭瑋玲/綜合報導
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的「肉骨茶」起源地之爭由來已久,最近馬來西亞政府正式將肉骨茶列為國家美食遺產,比新加坡搶先一步。
到馬來西亞或新加坡旅遊時,許多旅人必嘗當地特色美食「肉骨茶」(Bak Kut Teh),雖然兩國相隔不遠,這肉骨茶也是由肉骨煲成的藥材口味湯,但馬來西亞的肉骨茶是黑湯,新加坡的則是白湯。而發源地到底在哪?兩國多年來爭論不休。
據馬來西亞媒體《東方日報》報導,馬國總檢察署23日發布憲報說,遺產專員莫哈末慕達於2月16日依據《2005年國家遺產法令》,將肉骨茶等10種食物列為國家美食遺產。
其他被列為馬國美食遺產的食物包括哥羅麵(Mi Kolok)、安班飯(Nasi Ambeng)、布拉沙魚(Burasak)、印度鬆餅(Uthappam)、椰糖糕(Dodol Kukus Tahi Minyak)、娘惹九層糕(Kuih Genggang)、米糕(Kuih Karas)、卡達山族的醃漬小菜(Jeruk Tuhau),以及類似西米露的凱蒂拉飲料(Air Katira)。
事實上,肉骨茶在成為大馬國家美食遺產的路上充滿波折。
一開始柔佛州地不佬區國會議員潘偉斯2023年向國會建議,將椰漿飯、肉骨茶和叻沙等列為馬國美食遺產,以免其他國家「搶佔」這些美食。
不過馬來西亞國內出現意見分歧,大馬文化部副部長凱魯曾反對,他說肉骨茶因為是豬肉不是清真食物,並非全民可享用,因此不應列為國家遺產,除非是「雞骨茶」。
而在野黨國民聯盟也揚言將反對到底。
馬國旅遊、藝術及文化部長張慶信隨後指示有關當局,研究將肉骨茶列為國家美食遺產的建議,並呼籲各方以開放思維看待相關課題。
據悉,肉骨茶是加入藥材及香料烹煮的排骨湯,在新加坡和大馬普遍受華人所喜愛。肉骨茶歷史可追溯至巴生港一帶的福建人,於19世紀初成為熱門美食,人們以這道美食作為他們粗重工作和苦力的滋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