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頸痠痛時,許多人習慣使用痠痛貼布緩解不適,但使用不當可能帶來健康風險。健康粉專提醒,痠痛貼布中的藥物成分會透過皮膚進入血液循環,若貼錯位置、貼太久或貼太多,不僅無法有效緩解疼痛,還可能導致皮膚過敏,嚴重者甚至會引發胃潰瘍或腎功能受損,因此不宜長期依賴。

正確使用痠痛貼布時,應先清潔並保持皮膚乾燥,避免貼在傷口、破皮或濕疹處。貼布位置也需精準對應痠痛部位,例如肌肉痠痛應貼在痠痛點或肌肉走向;關節疼痛則貼在關節周圍,而非關節中央;腰背痠痛時應貼在兩側肌肉群,避免直接貼在脊椎骨上。
臉書粉絲專頁「健康多1點」特別強調,痠痛貼布使用時間一次為4至8小時,最長不應超過12小時,晚上睡覺時不宜整夜粘貼。若發現貼布不易撕下,可先用溫水濕敷再取下,避免強行撕扯傷害皮膚。針對使用數量,該粉專建議每天針對重點部位貼1至2張即可,最多不超過3至4張,且不同品牌藥效不同,務必詳閱產品說明書。
「多貼不等於快好」,健康專家警告,過量使用痠痛貼布可能導致藥物過量,造成皮膚紅腫,甚至傷害胃部和腎臟。貼布大小也不是越大越好,只需覆蓋痠痛範圍即可。更重要的是,貼布僅能暫時緩解不適症狀,無法治療疾病根源,民眾應找出痠痛原因才能根本解決問題。

為何痠痛貼布會傷害內臟器官?主要原因在於貼布中含有非類固醇抗發炎藥(NSAIDs)成分,這些成分透過皮膚吸收進入血液後,會抑制保護胃黏膜的前列腺素,導致胃酸分泌過多、胃潰瘍甚至胃出血,對有胃病史的人風險更高。此外,這些藥物需經腎臟代謝,長期使用會增加腎臟負擔,可能因抑制前列腺素而使腎臟血流減少,導致腎功能惡化,高齡者、糖尿病、高血壓及慢性腎病患者更需特別注意。
市面上常見的貼布種類包括涼感貼布、熱感貼布和藥物貼布。涼感貼布主要用於降溫消腫,適合急性扭傷;熱感貼布則促進血液循環,適合慢性痠痛;而含止痛或消炎成分的藥物貼布,則需特別注意其可能的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