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是睡不飽、愛賴床?中醫曝可能濕氣影響 2穴位+精油助改善

分享:
0:00
volume_up

許多人都有:即使睡足8小時,早上起床仍感到疲憊不堪,甚至越睡越累的困擾。這可能與「濕氣重」有關。許多台灣民眾會用「濕氣」來形容自己身體的不適,像是晨起頭昏腦脹、全身無力、下肢水腫,甚至分泌物變多等。那麼,為什麼有些人容易受到濕氣影響,而有些人卻沒有這種困擾?

許多人都有睡眠困擾。(示意圖/翻攝自photo AC)

濕氣影響因體質而異 中醫解析3種濕氣類型

翰鳴堂中醫診所院長賴睿昕中醫師指出,濕氣並非單獨存在,通常會與其他體質特性交互作用,形成不同的身體狀態:

濕熱型:身體有慢性發炎或局部代謝不良,常見症狀包括有口乾舌燥、長痘痘、容易疲勞等。

寒濕型:體溫偏低、代謝較弱,容易手腳冰冷、胃寒、痰多。

痰濕瘀阻型:體內有難以代謝的廢物,導致水腫、肥胖、關節僵硬等問題。

當環境濕度升高時,身體健康、調節能力較強的人較能適應,但如果體內已有濕氣累積,就容易因為天氣變化而出現疲勞、頭暈、嗜睡等症狀。例如夏天容易出現「暑濕」導致身體沉重、口乾舌燥,而冬天則容易感覺手腳冰冷、精神不振,怎麼睡都睡不飽。

精油助除濕 中醫師推薦4種居家調理精油

同時擅長芳香療法的賴睿昕中醫師表示,精油萃取自植物,而許多植物本身就具有祛濕的功效,因此適當使用精油薰香或按摩,能幫助身體調節濕氣,提升身體的適應能力。

艾草精油:傳統端午節會使用艾草沐浴、淨化環境,其精油能幫助溫補身體、提升陽氣。

檸檬香茅:氣味清爽,能除臭、祛濕。

迷迭香:成分與樟腦類似,能驅寒、舒緩風濕疼痛。

茶樹精油:具有抗菌效果,可在雨季後用來淨化空氣,防止細菌滋生。

2大穴道按摩 幫助身體排濕

除了精油療法,賴睿昕中醫師也推薦兩個排濕穴位,透過簡單按摩即可幫助身體排除濕邪、恢復精神。

承山穴(小腿後側)

位置:小腿後側,當小腿伸直或踮腳時,腓腸肌下緣會出現的明顯凹陷處。

功效:屬於膀胱經大穴,能幫助祛除體內積聚的濕氣,緩解小腿浮腫與疲勞。按摩時若感覺酸脹且微微發熱,表示濕氣正在散發。

陰陵泉(小腿內側)

位置:位於小腿內側,膝關節下方脛骨內側上彎的凹陷處。

功效:為脾經的重要穴位,中醫理論認為「脾主運化水濕」,此穴能幫助健脾祛濕,減少水腫、提升代謝。

若在嘗試精油及穴道按摩後,仍長期感到疲倦、嗜睡,甚至影響日常工作與學習,可能是體內濕氣過重或其他健康因素所導致,建議尋求中醫診斷,透過體質調理來改善狀況;掌握體內濕氣平衡,才能真正擁有良好的睡眠品質與健康活力。(圖文提供 / 健康醫療網 )

留言衝人氣 4則留言

登入留言有機會獲得旺幣哦!
NO MESSAGE 無任何留言,趕緊搶頭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