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媒報導指出,大陸近期擅自在黃海(韓稱西海)的兩國「暫定措施水域」內,設置鋼結構構造物。分析指出,此舉可能與大陸施行灰色地帶戰略有關,有利其將爭議海域的主權主張常態化。
《朝鮮日報》10日報導,據南韓情報機構去年12月透過偵察衛星觀察顯示,大陸在韓中暫定措施水域安裝1座直徑50公尺、高50公尺以上的大型移動式鋼結構構造物。
大陸與南韓於2001年簽訂「中韓漁業協定」劃定「暫定措施水域」。報導說明,暫定措施水域是韓中之間專屬經濟區(EEZ)發生重疊,沒有劃定「海洋邊界線」,即警戒線的敏感水域;除了漁業行為外,禁止設置設施物和開發地下資源等行為。
報導提到,2024年4至5月,大陸在附近地區先後安裝2座大規模構造物,南韓政府發現後向中方強烈抗議。此後,中方稍緩動作,如今又重啟安裝工作。
《美國之音》報導引述亞太安全事務專家羅里格(Terence Roehrig)說法。他表示,大陸將黃海看作其安全的關鍵區域,是進入大陸內陸的可能門戶,這些結構最終很有可能有某種軍事用途,「最近的行動很可能與灰色地帶戰略有關,該戰略以長期強化其主張的方式緩慢侵蝕這一區域」。
羅伊國際政策研究院(Lowy Institute)研究員雅可布(Abdul Rahman Yaacob)認為,該事件表明大陸正在對南韓使用其在南海的相同戰略,並以大陸1994年在美濟礁(Mischief Reef)興建設施一事為例。
他說明,大陸當時在美濟礁設置建築物,稱是為了提供漁民支援,但美濟礁如今已變成軍事基地。
亞太戰略中心(Center for Asia Pacific Strategy)副總裁麥克斯威爾(David Maxwell)認為,該地區的持續結構可能會影響南韓和美國的海軍行動,並認為大陸「將其(構造物)存在常態化,以便能宣稱這是其主權領海」。
布魯金斯學會(Brookings Institution)高級研究員呂寅曄(Andrew Yeo)認為,北京可能正在測試南韓在海洋主張爭議上的政治決心,「特別是如果我們預計川普政府將敦促首爾付出更多努力,來應對在印太地區的中國威脅」。
《朝鮮日報》報導,據南韓政府掌握的訊息,大陸計劃在該地區設置12座構造物。儘管韓中每年都會進行一、兩次邊界劃定談判,但尚未取得實質性進展。(中央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