懶洋洋是「熱疲勞」作祟!3體質最易中鏢

分享:

台灣炎熱潮濕的夏季天氣,常讓民眾感到疲倦無力,只想躲在冷氣房。中醫師陳煜豐指出,這種現象可能是「熱疲勞」作祟,若因怕熱完全不活動,反而會陷入體力更加衰退的惡性循環。

夏日炎炎正好眠?其實也可能是罹患熱疲勞。(示意圖/Pixabay)
夏日炎炎正好眠?其實也可能是罹患熱疲勞。(示意圖/Pixabay)

陳煜豐說明,台灣夏季高溫多濕的氣候下,人體為了散熱會將血液導向皮膚表層,導致內臟和肌肉的血液供應不足。加上大量流汗造成水分與電解質快速流失,容易出現頭暈、四肢無力等熱疲勞症狀。

從中醫角度來看,夏天特別容易感到疲倦,主要和3種體質有關:

1.氣虛:天生體力較差,或長期過度勞累,稍微動一下就喘吁吁、累到不行。

2.濕氣重:特愛吃冰、喝冷飲、整天窩在冷氣房,小心濕氣纏身,讓你感覺身體沉重,像被濕毛巾裹住。

3.暑熱傷氣:在大太陽底下活動,汗流得太多,身體的陽氣跟著汗水一起「蒸發」,讓你感覺更加虛弱。

專家建議可在清晨或傍晚進行溫和運動,如散步、伸展或舒緩瑜伽。(示意圖/Pixabay)
專家建議可在清晨或傍晚進行溫和運動,如散步、伸展或舒緩瑜伽。(示意圖/Pixabay)

針對熱疲勞的改善,陳煜豐建議可在清晨或傍晚進行溫和運動,如散步、伸展或舒緩瑜伽,甚至是太極、八段錦等,都能幫助調理氣血而不耗損體力。平時也可以透過按壓頭頂的「百會穴」來提神,或是按摩小腿內側的「陰陵泉」來幫助排濕。

陳煜豐特別提醒,民眾可從生活中的小改變做起,例如選擇走樓梯替代搭電梯,或提前一站下車步行回家。這些看似微小的活動累積起來,都能有效增強體力、改善氣血循環。若經過自我調理後仍感疲勞不減,建議尋求專業中醫師協助,透過補氣、祛濕與調整循環,找回活力。

留言衝人氣

登入留言有機會獲得旺幣哦!
NO MESSAGE 無任何留言,趕緊搶頭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