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太空總署研究團隊透過分析「好奇號」火星車採集的樣本,發現迄今為止火星上最大的有機化合物,表明火星上關聯生命的化學物質可能比過去觀察到的更複雜,相關研究結果已於24日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上。

據NASA24日發布的新聞稿,研究團隊此次分析的火星樣本是「好奇號」(Curiosity)於2013年5月採集的「坎伯蘭」(Cumberland)樣本,透過分析實驗室(SAM)設備進行分析,結果發現裏頭存在癸烷、十一烷和十二烷等大型烷類有機化合物,團隊認為這些分別由10到12個碳原子組成的化合物是脂肪酸的碎片。
據悉,脂肪酸在生物中則扮演協助細胞膜形成的角色,儘管脂肪酸也能透過非生命現象形成,但這項發現已經令科學家感到非常興奮。
據介紹,坎伯蘭樣本的採集地點位在火星的蓋爾隕石坑(Gale Crater)內,一個名為「黃刀灣」(Yellowknife Bay)的地方,其外觀如同古老湖床。透過坎伯蘭樣本的分析,研究人員發現這裡的岩石是常見於湖泊底部的泥岩,內部含有豐富的硫、硝酸鹽等物質,更加確定黃刀灣過去曾經有液態水存在數百萬年甚至更長的時間。

研究團隊的科學家之一格拉文(Daniel Glavin)表示:「這意味著在火星的隕石坑湖泊環境中,有足夠時間發生可以形成生命的化學反應。」
由於火星表面乾涸已久,過去科學家擔心就算火星上曾一度出現生命,相關化學特徵也會隨光化及氧化作用而消失。但如今的新發現,代表在特定環境下相關生物化學特徵仍有機會被保存下來。
「好奇號」團隊曾在火星上檢測到較小、較簡單的有機分子,而此次發現的較大化合物不僅拓寬人們對火星有機化學的理解,也為未來將火星樣本帶回地球、借助更先進儀器進行分析帶來更多可能性,或許將能解開火星的生命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