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治療有風險!懷孕初期、空腹者別嘗試 恐引發氣胸

分享:

針灸作為中西醫結合的重要療法,不過其安全性問題也引發社會關注。不少民眾在接受針灸治療後,出現劇烈胸痛與呼吸困難等症狀,送醫後被診斷為氣胸,狀況急劇惡化,令人對針灸風險重新審視。

當氣血不暢或受外界因素影響時,針灸可以透過調節經絡、促進氣血流通,幫助恢復身體平衡。(圖/Photo AC)

中醫理論認為,人體內存在「氣」的能量流,透過經絡運行與臟腑器官功能相連。當氣血不暢或受外界因素影響時,身體可能出現不適或疾病。針灸透過調節經絡、促進氣血流通,幫助恢復身體平衡。

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中醫師吳舜筠表示,每個穴位與人體器官或系統密切相關,中醫師會針對不同病症選擇適當穴位進行治療,特別是在緩解頭痛、背痛、關節炎等慢性疼痛方面,針灸展現顯著效果,且有醫學期刊佐證。

此外,針灸對情緒與壓力管理也有助益。部桃門診護理長廖文潔提到,許多患者在接受針灸後,焦慮與情緒不穩的症狀明顯改善。針灸能調節神經系統,降低壓力荷爾蒙如皮質醇的分泌,從而緩解抑鬱與緊張情緒,讓患者感受到身心放鬆。

若施針時感到劇烈刺痛,或起針後持續腫脹,可能是針刺部位錯誤,傷及肌肉或神經,甚至引發局部發炎。(示意圖/pixabay)
若施針時感到劇烈刺痛,或起針後持續腫脹,可能是針刺部位錯誤,傷及肌肉或神經,甚至引發局部發炎。(示意圖/pixabay)

然而,針灸的安全性不容忽視。吳舜筠強調,施針必須由具合法執照且經驗豐富的中醫師操作,治療前需詳細了解患者病史與身體狀況。特定族群如懷孕初期、患有重大疾病、極度疲勞或空腹者,並不適合接受針灸。

若施針時感到劇烈刺痛,或起針後持續腫脹,可能是針刺部位錯誤,傷及肌肉或神經,甚至引發局部發炎。若胸背部施針後出現呼吸急促或胸口壓迫感,則可能是氣胸徵兆,需立即就醫。

廖文潔也提醒,針灸的療效確實有其價值,但安全施針至關重要。民眾應選擇合法中醫師,充分告知自身健康狀況,並遵守施針禁忌與術後照護建議。只有在謹慎操作下,針灸才能真正發揮功效,同時將潛在風險降至最低。

留言衝人氣 4則留言

登入留言有機會獲得旺幣哦!
NO MESSAGE 無任何留言,趕緊搶頭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