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登革熱擴散之謎! 超級蚊子總在密集巷弄肆虐

分享:

世界衛生組織報告,目前已於超過100個國家中流行,每年約有1億至4億人感染登革熱。然而持續依賴化學防治會造成病媒蚊對化學藥劑產生抗藥性,恐會造就「超級蚊子」。過去研究發現,抗藥性擴散速度與範圍,取決於病媒蚊族群間的基因交流(gene flow)程度,了解病媒蚊的散佈因子及擴散距離,對制定有效病媒蚊防治策略以及界定防治範圍有重要影響。

目前正值登革熱流行季節,近日天氣晴朗悶熱且午後常有降雨,環境條件有利於病媒蚊孳生及傳播。(示意圖/Pexels)
目前正值登革熱流行季節,近日天氣晴朗悶熱且午後常有降雨,環境條件有利於病媒蚊孳生及傳播。(示意圖/Pexels)

在臺灣超過98%本土登革熱疫情發生於南部地區,包括台南市、高雄市與屏東縣,而埃及斑蚊為主要病媒蚊。國家衛生研究院國家蚊媒傳染病防治研究中心黃旌集技術助研究員及臺灣大學醫學院臨床醫學研究所王弘毅教授團隊,採集臺灣南部地區埃及斑蚊蚊卵並孵化為成蚊,進行簡化全基因組的單核苷酸多態性分析,研究發現臺灣都市多狹窄道路與高密度建築等特性,有利於埃及斑蚊擴散。本研究於今 (114)年2月發表於國際知名學術期刊《Molecular Ecology》的封面論文。

過去埃及斑蚊擴散距離研究主要採用標放再捕法,藉由計算帶標記蚊子從原釋放點與再被捕捉點的距離,估算其平均飛行距離。然而蚊子的存活與擴散能力會受氣候、風向、土地使用與自然或人工障礙物等生態條件影響,造成研究結果有著高度差異。

為克服生態條件的影響,研究團隊以國家蚊媒中心建置的「病媒蚊監控系統」,作為取得埃及斑蚊精確的地理資訊的依據。透過分析近親間的地理距離,利用「空間遺傳學」推算其有效擴散機率分布,建立擴散距離的機率模型來估算蚊子有效擴散距離。

研究團隊發現臺灣都市多狹窄道路與高密度建築等特性,有利於埃及斑蚊擴散。本研究於今 (114)年2月發表於國際知名學術期刊《Molecular Ecology》的封面論文。(圖/國衛院)
研究團隊發現臺灣都市多狹窄道路與高密度建築等特性,有利於埃及斑蚊擴散。本研究於今 (114)年2月發表於國際知名學術期刊《Molecular Ecology》的封面論文。(圖/國衛院)

黃旌集技術助研究員表示,研究結果顯示埃及斑蚊有效擴散距離約為150公尺,驗證了過往研究估算埃及斑蚊的空間活動範圍,同時以科學證據支持我國登革熱防治以病例周圍戶外半徑200公尺的防治策略。都市內高密度建築與狹窄道路為蚊子提供了遮蔽與孳生地點,同時降低了地形對其移動的阻力,反而促進蚊子擴散。

黃旌集技術助研究員指出,研究證實埃及斑蚊在都市具有中等距離的擴散能力,其族群基因分化及存活率,受「都市地景」與「人為行政管理」影響高於地理障礙,說明病媒蚊的防治成效與行政區管理策略密不可分。此為政府精準病媒蚊防治策略提供重要的實證基礎,未來可加強跨區協調與資源整合,提出因地制宜的防治策略,透過積極的孳生源清除與社區動員來補強防治成效。

留言衝人氣 1則留言

登入留言有機會獲得旺幣哦!
NO MESSAGE 無任何留言,趕緊搶頭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