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晶片戰正蔓延,《華爾街日報》分析,美國在尖端晶片上明顯占上風,但中國大陸在應用於家電及汽車的傳統晶片上有優勢。雖然中國大陸的傳統晶片尚未席捲全球,但對美國一些晶片製造商帶來風險。
《華爾街日報》21日報導,當美國限制對中國大陸出口尖端晶片時,中國大陸擴大生產傳統晶片。在疫情期間,傳統晶片供應中斷嚴重影響汽車市場,反映出傳統晶片的重要性。
根據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的統計,2024年中國大陸投放了410億美元(約1.3兆元新台幣)在晶圓製造設備上,較2023年增加29%,占全球約40%。部分投資是因中國大陸公司想在美國實施進一步制裁前,儲備更多晶圓製造設備;更大的投資是來自中芯國際和華虹半導體等製造傳統晶片的中國大陸公司。
中芯國際是中國大陸最大的晶圓代工廠,2023年其資本投資達75億美元(約2451億元新台幣),而疫情前一年只有20億美元(約653億元新台幣)。
中國大陸代工廠在成熟製程的全球市占率,由2017年的14%增至2023年的18%。
報導指出,地緣政治加劇會使中國大陸客戶轉移在國內尋找供應商。雖然中國大陸的傳統晶片仍未在全球傾銷,但對美國專門製造傳統晶片的公司德州儀器(Texas Instruments)和晶圓代工廠格羅方德(GlobalFoundries)構成風險。
報導指,要對傳統晶片實施出口限制可能不切實際,生產傳統晶片的美國公司可能需要政府資助。
《法新社》等外媒此前報導,美國鑒於國家安全疑慮及與中國大陸的競爭加劇,持續尋求在成熟製程半導體上降低對中國大陸依賴。幾乎所有電子系統都要用到這類晶片。
今年8月美國政府宣布,向德州儀器提供最多16億美元(約522億元新台幣),資助德州儀器在美國設新廠。今年2月美國政府宣布向格羅方德提供15億美元(約490億元新台幣)補助,協助其擴大半導體生產,強化美國國內供應鏈。(中央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