鱈魚、油魚傻傻分不清!吃了狂放油屁 食藥署警:標示不實最高罰400萬

分享:
0:00
volume_up

健康中心/綜合報導

先前有民眾買了「鱈魚」回家,沒想到吃完後卻發生腹瀉、放油屁的情況,事後消基會調查發現,因為消費者購買到「油魚」,這種魚類雖叫做「圓鱈」,其成分卻含有「臘脂」,因人體無法自行消化,食用後可能造成腹瀉排油,食藥署表示,110年至111年間共稽核1732家業者,發現8家業者將「圓鱈」與「扁鱈」混充成「鱈魚」販售,共裁處31萬元罰鍰,今年度也會辦理30場說明會與教育訓練,讓業者夠清楚辨識。

鱈魚跟油魚如何辨別

鱈魚:肉色雪白、鱗片較小,魚皮比較肥厚,肉質光滑

油魚:肉色較黃,魚皮細薄,肉質偏鬆散,且油魚價格較低,兩者價格相差近6倍

林金富表示,國內目前沒有禁食油魚,但業者若以油魚冒充鱈魚販售,將違反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相關規定。依據《食安法》第28條規定,「食品、食品添加物、食品用洗潔劑及經中央主管機關公告之食品器具、食品容器或包裝,其標示、宣傳或廣告,不得有不實、誇張或易生誤解之情形。」違者最高可處400萬元罰鍰。

市售常見的鱈魚,除了油魚外,許多業者將智利海鱸和大比目魚混著賣,智利海鱸屬於鱸形目,大比目魚屬於扁形目,與鱈魚所屬的鱈形目完全不同。另外多利魚跟巴沙魚,在切片狀態很難區別,若是消費者無法以外觀辨認,兩者價差大約2倍可先從價格預先篩選如果明顯低於市場價格,很可能是魚目混珠。

留言衝人氣 1則留言

登入留言有機會獲得旺幣哦!
NO MESSAGE 無任何留言,趕緊搶頭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