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50歲女性長期受到頭痛、頭暈與嘔吐困擾,起初僅以止痛藥應付,但半年來多次出現天旋地轉、嚴重嘔吐的情形,甚至曾因暈眩跌倒送醫,經檢查後確診為「脊椎腦底動脈循環不全」。

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神經內科醫師趙化全指出,脊椎腦底動脈循環不全常見於中老年族群,特別是有高血壓、高血脂或糖尿病等「三高」患者,更容易導致中樞性眩暈。
「脊椎動脈主要供應腦幹、小腦與內耳的血流,一旦循環受阻,輕則頭暈、耳鳴,重則可能出現視力模糊、言語不清、肢體無力、跌倒甚至意識喪失。」趙化全表示,由於症狀與一般眩暈、貧血或內耳問題相似,經常被誤判或延誤治療。
趙化全提醒,現代人長期處於壓力與睡眠不足的生活型態,飲食油膩、缺乏運動,使血管硬化、高血脂的比例上升,導致近年來此疾病在40至50歲族群中也有增加的趨勢。「若反覆出現頭暈、視線搖晃或說話不清等症狀,應盡快就醫檢查。」治療方式以促進血液循環及抗凝血藥物為主,並依個人狀況調整生活型態。

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護理師陳玟佑補充,預防脊椎腦底動脈循環不全可從六方面著手。首先要維持規律作息與良好睡眠,避免長期壓力導致自律神經失衡。其次調整飲食,減少乳酪、巧克力、番茄、柳橙汁等可能引起血管收縮的食物,並以少油少鹽及多蔬果為原則,多補充水分避免血液黏稠。
陳玟佑強調,若有三高問題,應依醫師指示規律服藥與回診,並控制血壓低於140/90mmHg、糖化血色素低於7%、低密度脂蛋白低於130mg/dl。此外,維持適當體重、每週規律運動至少3次、每次30分鐘且心跳達130次/分以上,都能有效促進血液循環。
趙化全強調,脊椎腦底動脈循環不全是腦中風的重要警訊,若能及早辨識並積極預防,就能有效降低中風風險。「眩暈看似小症狀,卻可能是腦部血流不足的警報燈,提醒民眾千萬別忽視身體發出的求救訊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