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賴清德「終戰說」偷換概念 張亞中:把國家定位推向極度危險

分享:

今天是九三軍人節,也是抗戰勝利80周年,但總統賴清德僅提到「終戰」,隻字未提「抗日」,引發討論。對此,孫文學總校長張亞中表示,這種偷換概念的做法,不僅扭曲軍人節的意義,更將台灣的國家定位推向極度危險的方向。

總統賴清德是忠烈祠秋祭主祭者。(圖/中天新聞)
總統賴清德。(圖/中天新聞)

張亞中表示,九三軍人節的由來,是紀念1945年中華民族在八年抗戰中最終取得勝利的光榮時刻,台灣也因而光復,重回中國的懷抱。1945年9月2日,日本代表在東京灣「密蘇里號」戰艦上,向同盟國簽署無條件投降書,中國代表徐永昌上將亦在場簽署。翌日,9月3日,國民政府正式宣布為「抗戰勝利紀念日」,舉國同慶,以昭示中華民族浴血奮戰的勝利,並向無數將士的犧牲致敬。這一天,不僅是近代中國的重要里程碑,更象徵中華民族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所作出的巨大貢獻。

張亞中指出,今年正值抗戰勝利八十周年,總統賴清德卻在主持「軍人節暨全民國防教育日表揚大會」時,僅講終戰而未提抗日,以「二次大戰終戰八十周年」輕描淡寫帶過,完全未提及八年抗戰的歷史與意義。這種刻意的忽視,無疑是對曾為國捐軀將士的傷害,也讓台灣人民在歷史記憶上被迫失語。更嚴重的是,賴清德將九三軍人節與「抗共」直接掛鉤。他在致詞中特別提到「九二海戰」與「八二三砲戰」,強調真正的和平來自於「抵抗侵略的決心與力量」,這裡的「侵略」指的就是對岸。然而,這樣的論述卻將九三軍人節原本「抗日戰爭勝利」的歷史內涵,刻意轉換為民進黨長期操作的「抗中、反共」政治敘事。這種偷換概念的做法,不僅扭曲軍人節的意義,更將台灣的國家定位推向極度危險的方向。

張亞中。(圖/中天新聞)
張亞中。(圖/中天新聞)

張亞中認為,軍人節本應是台灣與全體華人共同驕傲的日子,因為這是中華民族抵抗外來侵略、贏得尊嚴的日子。然而,在賴清德的敘事中,抗日的血淚史被消音,「台灣光復」的歷史意義被抹去,取而代之的是以「終戰」為名、以「反共」為實的台獨政治語言。這不僅是對歷史的背叛,更是對未來的傷害。

張亞中批評,民進黨選擇放棄抗戰勝利的話語權,轉而站在日本侵略者的視角來敘述歷史,這不啻是數典忘祖。相較之下,中國大陸每年九三都以隆重儀式紀念抗戰勝利,凸顯歷史正義與民族尊嚴。台灣若在同一天卻只談「反共」,那麼我們在國際社會中,不僅無法彰顯正義,反而失去作為抗戰勝利國的道德制高點。

張亞中強調,軍人節提醒我們,沒有抗戰勝利,就沒有今日台灣的光復;沒有當年無數軍人的浴血犧牲,中華民族恐怕早已淪為亡國奴,而台灣也將繼續陷於日本殖民的鐵蹄之下。正因如此,紀念抗戰勝利,不只是追思歷史,更是確認民族尊嚴與國家正當性的根源。台灣當然需要和平,但和平不能建立在歷史失憶與道德自廢的基礎上。如果台灣只以「反共」來定義和平,那麼這種和平就既狹隘又脆弱,最終將使台灣在國際社會中失去尊嚴,並在戰略格局裡走向險境。真正的和平,應該是建立在對歷史的尊重、對犧牲者的紀念,以及對正義的堅持之上。

賴清德3日主持忠烈祠秋祭。(圖/中天新聞)
賴清德3日主持忠烈祠秋祭。(圖/中天新聞)

張亞中說,賴清德的軍人節論述,不僅是對歷史的扭曲與消音,更是對台灣尊嚴的傷害與對未來前途的危害。身為總統,卻放棄承擔歷史責任與民族記憶,實在有失格局與本分,令人深感遺憾與痛心。

留言衝人氣 8則留言

登入留言有機會獲得旺幣哦!
NO MESSAGE 無任何留言,趕緊搶頭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