腎臟出現不明原因積水可能暗藏癌症風險,泌尿科醫師曾浩翔分享一名年長婦女案例,因擔心檢查而延遲就醫,最終發現是輸尿管癌所致,提醒民眾面對不明原因腎積水應積極檢查,避免延誤治療時機。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總院/北港分院泌尿科醫師曾浩翔在臉書專頁「泌尿科 曾浩翔醫師」中發文表示,這位阿嬤半年前左腎出現腎積水,腎臟科醫師建議轉介泌尿科評估,但她因擔心檢查而遲遲未就醫。直到最近影像顯示腎積水明顯惡化,在腎臟科醫師強烈建議下才前往泌尿科門診。初步檢查發現有泌尿道感染,但尿液細胞學與膀胱鏡檢查皆正常,唯一無法解釋的是腎積水的原因。
「腎積水合併無法解釋的輸尿管狹窄是不能久候的警訊。」曾醫師指出,電腦斷層顯示阿嬤輸尿管中段有狹窄,但因腎功能不佳(GFR約20)無法使用顯影劑,影響判讀精確度。經過詳細說明可能風險後,阿嬤同意接受輸尿管鏡檢查,結果發現一段接近兩公分的腫瘤幾乎完全阻塞輸尿管,切片證實為泌尿道上皮癌。

進一步檢查顯示腫瘤尚未遠端轉移,但有幾顆淋巴結略為腫大。核醫分腎功能檢查則顯示左腎幾乎無功能,這對手術方式與術後腎功能評估極為關鍵。曾醫師建議採標準治療方式:腎臟、輸尿管與膀胱袖口切除術,並以腹腔鏡進行手術,同步完成後腹腔淋巴結清除。
「阿嬤術後恢復相當順利,隔天即可開始進食軟質飲食。」曾浩翔醫師說明,患者術後腎功能與術前相近,符合核醫分腎功能的預測。最終病理報告顯示為第三期輸尿管癌,淋巴結未受侵犯,後續將與腫瘤內科評估是否需要輔助性全身治療。

曾浩翔醫師強調,此案例核心訊息在於當腎臟出現無法解釋的腎積水時,必須謹慎對待。特別是當腎功能限制造影品質時,輸尿管鏡檢查與病理診斷是最直接的確診途徑。同時,核醫分腎功能檢查能幫助預估術後腎功能,讓風險溝通與共同決策更有依據。
「若因擔心而遲遲不敢檢查,最後只會換來延誤治療。」曾浩翔醫師提醒,當身體已經發出高風險訊號,應及時完成必要檢查,因為資訊越完整,治療選擇越多,預後也越能掌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