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縣馬太鞍溪堰塞湖昨(23)日溢流,造成光復鄉嚴重災情、傷亡嚴重,外界質疑為何不提前處理堰塞湖,對此粉專「翻轉地理教室」表示,台灣地質環境特殊,堰塞湖的處理往往充滿挑戰與困難。

翻轉地理教室提到,堰塞湖是指河谷或河床因被淤塞,蓄水到一定程度便形成的湖泊,通常為地震、風災、火山爆發等自然原因所造成,例如山崩落石或火山熔岩堵塞等。
根據資料記載台灣自1979年以來,有數位紀錄的堰塞湖就有88個,許多都在來不及處理前就已潰決,或經過專家研判後,無立即危險則採取監測觀察。這次溢流的花蓮馬太鞍堰塞湖,是2025年7月中旬,由薇帕颱風帶來的豪雨,引發上游崩塌而形成,回水體積高達1490萬立方公尺,相當於石門水庫的10分之1。
翻轉地理教室表示,要短時間引流是相當困難的,較實際的做法是持續監控觀察、發佈預警與加強防災宣導。
目前正在監測中的除花蓮馬太鞍以外,還有2024年11月康芮颱風造成的「新竹泰崗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