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兒童遲緩問題越來越嚴重!疫後快速攀升 兒童早療2023年突破10萬人

分享:

記者蔡庭語/綜合報導

根據健保署統計,國內0到6歲兒童因發展遲緩接受早療人數,10年來翻倍成長,疫情後更快速攀升,2023年突破10萬人大關!全台各大醫院聯合評估及早療嚴重塞車,光等待評估就要排上6到9個月,醫師呼籲衛福部投注資源,勿錯過黃金治療期。

國內0到6歲兒童因發展遲緩接受早療人數,10年來翻倍成長,疫情後更快速攀升。(示意圖/photoAC)

根據《中時新聞網》報導,汐止國泰綜合醫院復健科主任塗雅雯觀察,許多疫情期間出生的寶寶成天關在家,外在刺激少,語言發展、社交能力都受影響,出現社交退縮與語言障礙,導致就醫暴增,而有醫療量能不足問題,對此,她提醒,若兒童有發展遲緩疑慮,可先在復健科看門診,評估後如判定有發展遲緩,再由醫師轉介早期療育或聯合評估。

塗雅雯表示,以國泰醫院來說,目前復健科掛號到接受治療評估平均要6到9個月,有的醫學中心甚至要1年,孩子等到真正可以接受治療,恐怕就要更久,但大腦發展的黃金高峰期落在0至3歲,等待的時間對家長來說相當煎熬。

另外,亞東醫院語言治療師王婉甄表示,院內兒童發展中心人力陣容堅強,語言治療師就有5人,但要同時負責早療以及執行聯合評估,人手還是不足,目前孩子等待聯評平均要6個月,醫院為紓緩排隊狀況,周六還加開評估門診,仍消化不完。

國內0到6歲兒童因發展遲緩接受早療人數,10年來翻倍成長,疫情後更快速攀升。(示意圖/photoAC)

台大醫院復健部語言治療技術科主任張綺芬也指出,聯合評估報告每2年就要更新,也是造成排隊原因之一,台大醫院聯合評估中心為全國收案最多,平均每個孩子等1個月就可以接受評估,「但這個成績是傾注所有人力才有」,且僅止於評估,治療則要再等等。

張綺芬表示,衛福部國健署不斷擴大要求為孩子進行評估,但各大醫學中心人力有限,加上健保給付低,且語言治療師、物理治療師等屬醫事人員,錢很難真正補給早療團隊,呼籲衛福部投注人力與增加給付,勿讓需要的孩子錯過黃金治療期。

此外,在澎湖早療中心擔任教保員的高嘉萍表示,服務個案中有一名4歲男童,2歲時都發不出任何有意義的聲音,還會從老師手中搶走繪本丟掉,介入早療半年後有顯著進步,可以用寶寶手語表達「給」、「還要」等,也能專注看著人,卻因半年期滿規定要重新排隊,且需2個月才能重新掛號,等了8個月才又治療,至今還無法開口叫一聲媽媽,讓教保員相當心急。

留言衝人氣 2則留言

登入留言有機會獲得旺幣哦!
NO MESSAGE 無任何留言,趕緊搶頭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