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書璿/綜合報導
胃病的致病因子幾乎都是「幽門螺旋桿菌」,且時間一久加上疏忽不治療,恐形成胃癌。醫師表示,國際癌症研究機構早已將幽門螺旋桿菌列為第一類致癌物,而且一旦發現,建議愈早殺除細菌愈好,原因是細菌損害胃部黏膜後,也會恢復較慢,據統計,殺菌成功後,比起不殺菌的病人,可減少超過50%的胃癌發生率。
圖/photoAC提供
胃腸肝膽科專科醫師吳宗勤分享,近期替患者檢查,發現6個裡面至少有4個人有幽門螺旋桿菌。醫師指出,雖然比例有愈來愈低,但在檢查診仍會遇到,不得不謹慎。
吳宗勤說,1994年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已把幽門螺旋桿菌列為第一類的致癌物,早期台灣公共衛生不受重視的狀況下,統計曾出現超過5成的病人感染,但近來數據顯示,受感染的病人已降至3成以下。不過,吳宗勤提到,這隻細菌討厭之處在於,和腸胃炎一樣是經由「糞口傳染」,且又耐命,常需要同時使用好幾種抗生素。
吳宗勤也強調,這隻細菌愈早殺愈好,原因是幽門螺旋桿菌損害胃部黏膜後,恢復得相當慢,甚至出現萎縮性胃炎及腸化生後,就很難逆轉,趁早根除就可減少被傷害的時間與範圍。醫師說明,根據統計,殺菌成功和不殺菌的病人相較之下,可「減少超過50%的胃癌發生率」。
除了根除幽門螺旋桿菌,吳宗勤提醒,生活習慣對於預防胃癌也相當重要,包括避免不潔的食物與飲水、飯前便後要洗手;少吃煙燻、醃漬、過辣或刺激食物;記得戒菸、酒、檳榔,並多吃新鮮蔬菜水果,每日建議食用3份蔬菜與2份水果。
吳宗勤提及,若有腸胃不適症狀,如:長期胃痛、胃脹、消化不良、食慾差等應及早就醫,若為胃癌高危險群的民眾,像是有家族史或其他胃部疾病者,可與醫師討論是否接受幽門螺旋桿菌檢測,感染者須接受除菌治療並應定期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