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衛生研究院針對台南登革熱大流行後進行血清流行病學調查研究,初步結果顯示台南民眾體內登革熱抗體陽性率超過10%,且抗體陽性率隨年齡增加而上升。研究發現許多年長者可能曾感染登革熱卻因症狀不明顯而不自知,這不僅解釋了年長者重症比例較高的現象,也揭露了社區傳播的潛在風險。

台南市在112年爆發登革熱大流行,造成全市超過2萬人確診,重症106人,死亡32人。為了解民眾登革熱抗體陽性率,國衛院進行了這項血清流行病學調查研究。相較於104年登革熱大流行後的研究結果,此次調查顯示台南民眾登革熱抗體陽性率有略為上升的趨勢。
國衛院國家蚊媒傳染病防治研究中心王雅芳博士表示,這項研究收集了台南生物資料庫111、112年各500份樣本進行分析。由於樣本來源是健檢抽血,因此受測者集中在40歲以上民眾。研究結果顯示,民眾登革熱抗體陽性率會隨年齡增加而上升,年紀越大,體內抗體比例越高,但這些人感染後症狀可能不明顯或無症狀,導致他們根本不知道曾經感染過登革熱。
王雅芳博士進一步解釋,相較於中壯年感染登革熱時發燒可能達38度,年長者發燒症狀通常不明顯。研究中發現有75歲以上年長者體內顯示近期有感染,但卻沒有相關就醫紀錄,顯示他們完全不知道自己曾感染登革熱。這可能是多數年長者成為重症的原因之一,因為過去感染過其他型別病毒,當其他型別大流行而再次感染時,就有較高機率演變為重症。

更值得關注的是,這些無症狀的年長者若未被及時發現,在社區活動時可能成為「隱性感染者」,容易造成社區群聚感染。此研究提醒年長者如身體不適就醫時,醫師可能需要考慮登革熱感染的風險。
王雅芳博士也指出,抗體陽性率高有利有弊。好處是若近幾年都流行同一病毒型別,就會形成整體族群免疫力,降低感染機率;壞處則是一旦感染不同型別的病毒,出現重症的風險也較高。
國衛院表示,這項血清流行病學數據未來可作為台灣若要比照東南亞國家施打登革熱疫苗時,判斷哪些族群需要優先接種的重要參考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