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部為解決牡蠣產業面臨的勞動力老化與短缺問題,推出自動化開殼設備,透過高靜水壓技術協助牡蠣開殼作業。該技術已實現每小時可處理40至50斤牡蠣的效率,且隨著自動化規模化生產,人工開殼的單位生產成本可從每公斤約158元降至147元。
農業部水產試驗所所長張錦宜表示,國內帶殼牡蠣年產量約2億4千萬顆,但因國人偏好牡蠣清肉,仍需仰賴人工處理。特別在雲嘉沿海地區,「千歲團」已成為產業主要勞動力,凸顯了人口老化與勞動力短缺的困境,因此引進自動化設備與智慧加工技術成為產業永續發展的必然趨勢。
為協助牡蠣產業升級,水試所廣邀彰化、雲林、嘉義、台南及澎湖地區漁會、公部門與牡蠣加工業者約40人,在虎尾科技大學舉辦「國產牡蠣開殼人機協同作業暨品質提昇技術工作坊」,由專業學者分享「超高壓加工技術簡介及全球趨勢」與「HPP在水產品上的多元利用」。
水試所指出,透過200至350MPa的高壓環境,可使牡蠣殼、肉因膨脹係數差異而分離達到去殼效果。HPP技術應用在牡蠣開殼無需使用刀具,能有效避免人工剝殼造成的手部傷害及減輕人力負擔,同時批次作業時間短可降低腸炎弧菌量及避免雜菌汙染,提高食品衛生安全。此外,該技術取肉率達98%以上,且能保持牡蠣的鮮度與風味。
針對業界關注的設備投資成本,研究團隊表示,實驗級6公升設備約需350萬元,而55公升與525公升等工廠級生產線投資成本分別約3700萬及9300萬元。雖然初期投入成本較高,但隨著自動化規模化生產,人工開殼的單位生產成本可由每公斤約158元降至147元。
水試所強調,高靜水壓技術不僅可應用於牡蠣開殼,亦可延伸至蝦蟹脫殼、醃製貝類等水產品加工,為漁業淡季創造多元營收模式。在與會者展現高度興趣與熱切期盼下,水試所期望未來能深化研究HPP於水產加工參數,評估牡蠣量產下的可行性,並協助業界導入技術,提升國產牡蠣的加工效率與國際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