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砸3千億購美農產 旅美學者警告背後外交代價

分享:

台美關稅談判尚未完成,台灣農產品訪問團日前在美國與美方業者簽署意向書,承諾4年內採購逾100億美元(約新台幣3010億元)的農產品。旅美教授翁履中表示,百億美元農產品採購,是台灣務實外交的策略與代價,但恐對國內農業造成壓力,若缺乏誠實溝通與周全配套,恐引發信任危機與社會反彈。

台灣政府與美國多個農業州接連簽署採購意向書,承諾未來四至五年將投入近百億美元購買大豆、玉米及其他農產品。(示意圖/美聯社)
台灣政府與美國多個農業州接連簽署採購意向書,承諾未來四至五年將投入近百億美元購買大豆、玉米及其他農產品。(示意圖/美聯社)

翁履中4日在臉書發文表示,台灣到底採買多少美國農產品?從國內媒體的報導中,其實並不容易釐清。根據美方公開資訊,近期不論在台灣或是台灣代表團訪問美國多個農業州,簽署了多個採購意向書,累積金額相當可觀。

翁履中認為,坦白說這波台灣與美國農業州簽署的採購協議,從外交角度來看,確實是一種「務實外交」。在川普主導的交易型外交框架下,台灣以農產品採購來鞏固與美方,特別是共和黨中西部農業州的連結,是一條可行的路。這些州在政治上影響共和黨國會議員,進而影響白宮對台政策,這樣的布局方向沒錯。

農業部長陳駿季14日至27日率領公協會赴美。(資料照/姚志平攝)
農業部長陳駿季今年9月率領公協會赴美。(圖/資料照)

翁履中指出,但問題在於台灣國內必須要有足夠的誠實與溝通。大量採購美國農產品,勢必對台灣本地農業帶來衝擊。許多台灣農民與中小企業可能因此受到擠壓,甚至產生疑慮與反彈。這也意味著,政府需要清楚說明這些採購背後的戰略意圖,而不是僅用「外交突破」或「友好象徵」來包裝。若沒有誠實溝通,社會只會陷入不信任的循環。

另外,翁履中強調,共和黨的政治文化比民主黨更重視保守價值,而「守信」與「承諾」正是核心價值之一。台灣一旦簽下這些意向書,雖然不見得要買好買滿,但是當地政治人物與農民絕對會期待合約落實。別忘了,川普第一任期時,北京也曾承諾大量採購美國農產品,但最終食言,導致美中關係全面惡化。台灣必須吸取教訓——一旦承諾,就要做到。

翁履中最後強調,外交沒有白做的事,每一份協議都代表資源的重新配置。如果政府能坦誠說明「為何買、買多少、怎麼買」,讓民眾理解這是為了爭取更穩定的台美關係,同時又有措施照顧到國內農業,那麼這樣的策略不僅務實,也更容易獲得社會支持。台美關係正面臨川普政府「交易型外交」的新現實,如何在維持友誼與保護國內利益之間取得平衡,考驗的是政府的誠意與智慧。

留言衝人氣 11則留言

登入留言有機會獲得旺幣哦!
NO MESSAGE 無任何留言,趕緊搶頭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