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肆虐全球3年,回顧過去不同防疫政策所帶來的影響,檢討改進以利面對新興傳染病,仍是各國政府肩負的重要課題。國衛院最新研究顯示,台灣疫情期間超額死亡率均低於5%,與紐西蘭、日本、丹麥及澳洲皆屬相對較低。隨著新冠疫情逐漸趨於流感化,各國防疫態度也從嚴陣以待轉向與病毒共存,衛福部疾管署副署長曾淑慧今(2)日表示,衛福部於新冠疫情後也推動「防疫韌性3大計畫」,以降低現存或新興傳染病對全民的健康威脅。

國衛院副院長陳為堅、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所長邱弘毅、研究員鄒小蕙、與感染症與疫苗研究所副研究員級主治醫師郭書辰合作,並參照國衛院研究團隊與防疫專家已於2022年在國際期刊科學報告《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發表一套有實證基礎的「防疫指標」,涵蓋政府政策、健康教育與社會經濟影響等10大面向,分析2020至2022年間新冠疫情初、中、晚、新常態時期的34個國家的防疫表現與「超額死亡」間的關係,其中「防疫指標」的總分越高,表示該國在10大面向的綜合表現越好。
鄒小蕙說,超額死亡(excess mortality)是公共衛生上常用的一項指標,是指在特定時期內,實際死亡人數與近年來平均死亡人數的差異。超額死亡用在評估COVID-19疫情的衝擊時,不僅包含因COVID-19直接致死的個案,也涵蓋了因醫療系統過載、延遲就醫或其他間接因素導致的死亡,有別於傳統的確診和死亡人數統計可能因各國檢測能力與定義不同而存在漏報或誤差,超額死亡能更全面地反映疫情對社會的危害。
鄒小蕙說,研究結果顯示,34國的平均超額死亡率在2020、2021、2022年分別為9%、14%、11%,防疫指標分數高的國家,相較於防疫指標分數低的國家,在2020年及2021年超額死亡率分別顯著降低5.7%和12.9%,也就是每1000人中減少死亡57人或129人,其中,台灣、紐西蘭、日本、丹麥及澳洲的3年平均值皆低於5%,屬超額死亡率相對較低,台灣在2020年的超額死亡人數甚至呈現負值,2021年僅略高於紐西蘭。
研究結果顯示,疫情初期政府果斷採取嚴格防控措施,能帶來長期益處,有效降低傳播與死亡,其中台灣在新冠疫情爆發之際即制定嚴格的防疫政策,不僅快速關閉邊界、有完整的入境檢疫措施,更有詳盡的接觸者追蹤計畫,民眾也主動配戴口罩,維持衛生習慣,減少非必要外出,讓台灣在全球疫情肆虐下形成全民防疫的典範。
研究結果建議,各國政府可加強相關防護措施與衛教,確保慢病患者在疫情中仍能獲得持續的醫療照護,疫苗施打同樣是降低超額死亡的關鍵。研究團隊分析各國經驗發現,若要從嚴格防疫措施逐步轉向與病毒共存,必須在高疫苗覆蓋率的前提下才較為安全,尤其對於高齡化國家,更需在解封前制定專屬策略,否則當疫情再度爆發時,易感族群將承受更高死亡風險。
研究顯示,高收入國家在超額死亡控制上普遍表現較佳,顯示財政資源充足能帶來較完善的防疫支援,並建議各國政府可規劃專屬防疫基金,以降低疫情對社會與經濟的長遠損害,而後疫情時代仍不可鬆懈,應將防疫韌性做為未來重要的投資,強化醫療量能、培育醫護與公衛人才,並持續落實個人衛生,為下一次可能出現的新興傳染病做好準備。
研究結果也指出,國家強健的醫療保健系統與超額死亡率下降息息相關,除了疫情期間持續投入資源外,未來政府更應重視醫護人員的需求並提升專業軟實力,同時加強醫療科技等硬實力。該項研究成果已刊登於《美國公共衛生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並獲美國公衛學會選為精選文章,列入醫療與健康相關專業人士的職能教育課程。

針對相關問題,曾淑慧指出,疾管署除了持續精進疫苗及抗病毒藥物的覆蓋率,衛福部也有推動「防疫韌性3大計畫」,提高新冠疫情後時代全民的防疫措施,並降低新興傳染病對國人的健康威脅。
首先是「特殊病原科技照護示範中心」計畫,疾管署參考美國國家特殊病原系統(NSPS)區域新興特殊病原治療中心(RESPTC)模式,今年起在台大醫院、台北榮總與成大醫院建立特殊病原科技照護示範中心,主要是應對新興傳染病,像是伊波拉、立百病毒,當這些疾病的個案在台灣現蹤時,就能有相應的醫療量能,讓患者受到更好照護。
其次為「傳染病防治醫療網隔離醫院感染科量能提升補(捐)助」計畫,疾管署將進一步強化傳染病防治醫療網,包括提升全台灣150多家隔離醫院、核心照護醫院、重點照護醫院的醫療量能,在人力、設備方面給予相關精進措施,以發揮醫療網區域聯防機制綜效、強化醫療網整體應變量能,並提升應變醫院收治能力。
曾淑慧表示,疾管署也跨部會合作環境部(例如汙水防治作業)、農業部(例如人畜共通傳染病)、內政部(例如邊境檢疫)等相關部會,促成「國家防疫一體聯合行動」計畫,共同降低新興及現存的傳染病對國人健康的威脅。
文章授權轉載自《CTWANT》疫情3年「台超額死亡率低於5%」居全球前段 衛福部推3大韌性計畫抗新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