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上車後很快出現睡意,對此,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指出,這不是人意志薄弱,或太累所致,科學研究顯示,車廂本身就是一個自帶催眠功能的「安眠盒子」,若當人感覺「車裡好悶」,就是大腦在發出「缺氧」的求救訊號。

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近日在社群平台發文指出,許多人一上車就感到想睡,這並非個人意志力薄弱或過度疲勞所致。根據科學研究顯示,車廂本身就具備天然的催眠功能,從車體震動到空氣品質等多重因素,都在不知不覺中啟動人體的睡眠機制。
黃軒表示,首先車輛行進時產生的低頻震動會產生類似搖籃的效果,研究證實這種震動能在15分鐘內明顯增加人的睡意。其次,密閉的車廂空間容易累積二氧化碳,當濃度過高時會導致乘客頭昏腦脹,這也是為何人們常感覺「車內悶」的原因,實際上是大腦在發出缺氧警訊。
此外,乘車時的感官衝突也是一大因素。黃軒醫師表示,當人在車內時,內耳感知到移動,但視覺卻告訴大腦人是靜止的,這種矛盾的訊號會使大腦疲於處理,進而產生睡意。即使看似放鬆的乘坐姿勢,實際上身體的肌肉仍在持續工作,因為需要不斷調整來維持平衡,這種隱性的肌肉疲勞也會促使身體想要休息。
最後,黃軒醫師指出,相較於日常緊湊的生活步調,乘車時段往往是難得的放鬆時刻,這種心理上的放鬆狀態也會讓大腦更容易切換到休眠模式。他強調,這是人體對外在環境的自然反應,並非個人意志力不足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