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福部統計今年截至9月底,已有47項藥品提出退出台灣市場申請,其中24項為原廠藥品。針對醫藥界呼籲推動「差額負擔」政策以挽留原廠藥,衛福部長石崇良表示,此舉可能不利於學名藥國產化政策推動,且恐影響長期供藥鏈韌性。

石崇良強調,這47項藥品雖然停止供應,但並不等同缺藥,因為46項都有替代品項可供使用。其中,移植患者使用的抗排斥藥物「Cyclosporine針劑」,國內年使用量約4.8萬劑,目前庫存可供應至明年12月,且已找到專案輸入廠商,同時也有口服劑型可供替代。
針對藥品退場議題,衛福部將修正《藥事法》,未來所有藥品退場都必須提前半年通報。醫師姜冠宇認為,可透過提升健保費或開放民眾自費購藥來因應。
藥師李懿軒指出,目前健保對相同成分、劑量、劑型的藥品採取一致價格政策,但在國際藥價快速變動的情況下,此核價機制缺乏彈性。藥界與學界建議研擬差額負擔政策,讓同成分不同廠牌藥品可有不同價格,超出健保給付的部分由民眾自付。

對於是否實施藥品差額負擔制度,石崇良表示需要更審慎的討論與評估。他解釋,此政策不僅涉及民眾觀感問題,也可能影響本土藥廠發展。特別是在原廠藥專利期過後進入學名藥階段,若開放進口原廠藥收取價差,恐不利於建立供藥韌性。
石崇良進一步說明,並非所有國家都採取藥品差額負擔政策,有些國家與台灣相同,對「三同」藥品採取同價支付方式。他以購買包包為例,比喻藥品是否應採取品牌差異收費政策仍有討論空間。同時,他強調將強化「藥性不等通報」機制,鼓勵醫師在治療過程中發現換藥後無效時,向食藥署進行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