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鎤銘/大陸機器人在奔跑 台灣在罷免中自殘

分享:

文/蔡鎤銘(淡江大學財務金融學系兼任教授)

2025年8月14日至17日,大陸在北京「冰絲帶」場館舉辦了世界首屆人形機器人運動會。來自16國、逾500部人形機器人參賽,展現人工智慧與機械工程的最新成果。這場運動會不僅是技術展示,更是教育改革、敘事策略與公共參與的綜合體現。

2025「人形機器人運動會」在北京盛大開幕,田徑百米「選手」模樣各異,十分逗趣。(圖/微博)
2025「人形機器人運動會」在北京盛大開幕,田徑百米「選手」模樣各異,十分逗趣。(圖/微博)

同一時期,台灣則陷入另一場截然不同的「運動」:由綠營支持下的罷團發動的大罷免,針對國民黨31位立法委員與一位民眾黨籍新竹市長展開全面罷免。歷時半年以上,於7月26日與8月23日分兩波投票,最終結果32:0,全數罷免失敗。一場原本標榜「民主自救」的行動,最終演變為社會對立與制度濫用的警訊。

在北京的機器人運動會中,最受矚目的項目是百米短跑。由北京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研發的「天工 Ultra」以21.50秒奪冠,並顯示出全自主導航能力。背後是清華、北大、上海交大等高校學生團隊,歷經演算法優化與場景模擬。

這些年輕人結合機械、人工智慧、感知系統與美學設計,讓機器人不只是「跑得快」,更能「跑得準」、「跑得美」。在武術表演、飯店服務等場景賽中,機器人展現出對人類動作的模擬能力與社會互動的初步理解。

這場運動會不只是技術競賽,更是教育改革的縮影。大陸透過此活動,顯示其教育體系正從知識灌輸轉向技術實踐,鼓勵學生在真實場景中解決問題、協作創新。年輕人的智慧不再是考試分數,而是能否讓一台機器人在複雜環境中完成任務。

台灣的大罷免行動由罷團主導、綠營支持,針對國民黨31位立委與一位民眾黨籍新竹市長高虹安展開全面罷免。歷時半年,兩波投票最終藍白以32席全數保住收場。這場行動雖號稱「民主自救」,但其過程與結果已令民眾普遍厭惡,顯示出情緒動員與意識形態操作的極限。

台灣的大罷免行動由罷團主導、綠營支持,針對國民黨31位立委與一位民眾黨籍新竹市長高虹安展開全面罷免。(圖/中央社)
台灣的大罷免行動由罷團主導、綠營支持,針對國民黨31位立委與一位民眾黨籍新竹市長高虹安展開全面罷免。(圖/中央社)

罷免理由多半空泛,未能提出具體問政失職或違法事證,反而大量使用「抹紅」手法,將立委與中國共產黨進行無證據連結。常見口號如「中共同路人」、「紅色代理人」、「賣台政客」、「反共護台」等,透過社群平台與媒體放送,形成回音室效應。這種標籤式動員,將複雜政策簡化為忠誠測驗,導致公共討論空洞化。

更令人憂心的是,行動推手言行充滿爭議。民進黨立院黨團總召柯建銘拋出「罷免藍委」構想,甚至放話罷免成功後,要追究國民黨立委的刑責,包含用《刑法》第100條內亂罪、叛國罪「伺候」,引發黨內震驚。民進黨立委沈伯洋將普發現金批評為「共產黨的招」,曹興誠則將不支持罷免者視為「背叛台灣」。網紅如八炯、閩南狼、史書華等人則持續煽動仇恨言論,將罷免行動變成社群表演與情緒宣洩。

這些言行不僅撕裂社會,也讓罷免制度淪為政治清算工具。原本應是民主問責的機制,卻被操作成意識形態鬥爭的舞台,最終導致罷免失敗、社會對立加劇,甚至讓民進黨內部出現寒蟬效應與獵巫氛圍。

在北京機器人運動會中,大陸媒體展現出成熟的敘事技術。他們不僅報導比賽結果,更編織出科技敘事:從家庭觀賽到學生參賽,再到企業展示,形成多層次、可感知的「未來圖像」。科技不再是菁英專利,而是全民參與的場域。

反觀台灣的大罷免行動,其媒體敘事則顯得粗糙與單向。報導多半停留在情緒煽動與立場對立,充斥著「怒吼」、「正義」、「下架」等字眼,卻鮮少深入探討制度設計或政策辯論。更缺乏的是對行動背後價值的梳理與公共責任的引導,使整場運動淪為社群表演與情緒宣洩。

民進黨立院黨團總召柯建銘拋出「罷免藍委」構想,甚至放話罷免成功後,要追究國民黨立委的刑責,包含用《刑法》第100條內亂罪、叛國罪「伺候」,引發黨內震驚。(圖/柯建銘臉書)
民進黨立院黨團總召柯建銘拋出「罷免藍委」構想,甚至放話罷免成功後,要追究國民黨立委的刑責,包含用《刑法》第100條內亂罪、叛國罪「伺候」,引發黨內震驚。(圖/柯建銘臉書)

這種話語空間的貧乏,不僅削弱民主深度,也讓年輕世代失去參與公共事務的真正入口。當敘事只剩表態與貼標籤,公共討論便無法承載複雜性與多元性,最終導致社會共識瓦解與制度信任流失。

機器人運動會背後,是大陸教育體系的深層轉向:從「考試導向」走向「問題導向」,從「知識灌輸」走向「技術實踐」,從「個人競爭」走向「團隊協作」。學生不只是學習知識,而是透過技術設計與跨域協作,將抽象學科轉化為具體社會貢獻。

台灣的教育改革雖有進展,但仍停留在制度層面,未能真正進入價值與實踐核心。大罷免行動顯示出年輕人對制度的陌生、對議題的簡化、對責任的逃避。當政治參與被簡化為情緒表態與立場宣示,而非制度理解與公共協商,民主根基便逐漸鬆動。

世界人形機器人運動會是一場技術的盛宴,也是一場教育與敘事的革命。它顯示出年輕世代如何透過技術實踐、跨領域協作與公共參與,成為未來社會的建構者。而台灣的大罷免行動,則揭示了年輕人如何在情緒與意識形態中迷航,失去對制度與現實的理解。

這不是對年輕人的否定,而是對社會敘事與制度設計的反思。當一群青年在北京讓機器人奔跑,展現技術與協作的力量,另一群青年在台灣卻被捲入情緒與標籤的漩渦,耗費心力於無效罷免,反映出兩種截然不同的公民養成路徑。

台灣的民主不缺激情,缺的是制度素養與敘事深度。我們需要的不只是「參與」,而是能夠理解制度、尊重差異、協商價值的公民。否則,民主將淪為情緒的舞台,制度將成為鬥爭的工具,年輕人的熱情也將在一次次失敗中逐漸冷卻。

奔跑的機器人不會思考,但讓它奔跑的年輕人正在思考;而迷航的罷免行動雖打著民主之名,卻暴露出敘事的貧乏與制度的誤用。台灣若要走出迷航,必須重新建構公共討論的品質,讓年輕世代不只是表態者,更是制度的理解者與社會的建構者。

唯有如此,我們才能在奔跑與自傷之間,選擇一條真正通往未來的道路。

※以上言論不代表中天新聞網立場

留言衝人氣 1則留言

登入留言有機會獲得旺幣哦!
NO MESSAGE 無任何留言,趕緊搶頭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