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備軍人因宗教拒教召挨罰 人權會籲提兵役法替代方案

分享:
0:00
volume_up

國家人權委員會於2025年1月21日第1屆第61次委員會議決議,通過「後備軍人因宗教信仰拒絕教育召集遭判處刑罰等情」案之調查報告,認為現行兵役法對於後備軍人基於宗教信仰拒服教育召集,未提供合理替代方案,違反《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ICCPR)所保障的宗教自由與良心權,亦有平等待遇與不歧視問題。人權會建議政府應參考國際人權標準,並兼顧國家安全需求前提下,提供後備軍人合適的替代方案,以確保宗教信仰自由及公平對待。

人權會建議後備軍人因宗教拒絕教召,兵役法應有替代方案。(圖/軍聞社)

人權會表示,本案緣起於陳情申訴人在服義務役退伍後,因受洗成為耶和華見證人,基於教義與良心信念拒絕任何軍事訓練,未依教育召集令報到,因而遭判刑確定。人權會調查發現,我國兵役法雖規範役男可於服役前申請替代役,但對於退伍後因信仰轉變而拒絕軍事召集的後備軍人,則無類似機制,導致基於相同信仰理由,服役前、後適用之法律待遇卻有所不同,構成不合理的差別對待,恐違反《ICCPR》第26條關於法律平等保護原則。

人權會認為,就使用致死武力的服兵役義務可能嚴重抵觸信仰自由和表示自己宗教或信仰的權利來說,依信仰拒服兵役的權利可以從《ICCPR》第18條中找到依據,並應受到保障,且不得因拒服兵役而受到歧視。此外,聯合國人權事務委員會與歐洲人權法院也經由多件實務案例,認為政府應提供良心拒服兵役者非軍事性的替代方案,以符合信仰自由保障標準。對照國際人權標準,我國未提供後備軍人拒召的替代方案,反而祭以刑罰處理,已難以保障後備軍人宗教信仰自由,亦與國際趨勢背道而馳。

人權會根據調查結果,向政府提出以下結論與建議:

一、現行法令對因宗教信仰拒絕軍事召集的後備軍人,未充分保障宗教自由,亦未提供替代途徑,明顯違背國際人權標準。

二、現行替代役機制僅限服役前役男申請,未涵蓋後備軍人,導致因人生階段或信仰接觸時間及身分差異,而產生不平等待遇,違反平等不歧視原則。

三、建議政府研修相關法令,增訂後備軍人在召集期間,因宗教信仰因素可選擇非軍事性質替代方案,以保障其宗教信仰自由。

四、建議政府在提供後備軍人替代選擇方案時,建立審查與認證機制,以兼顧國家安全需求及宗教信仰需求的真實性與制度公平性。

人權會強調,保障宗教信仰自由與國家安全並非對立,亦非平行而無交集,透過合理制度設計達成平衡,不失為一良善因應之道。政府應正視後備軍人公平享有基本宗教信仰自由的權利,積極研擬配套措施,以落實《ICCPR》保障人民宗教自由的精神。

留言衝人氣

登入留言有機會獲得旺幣哦!
NO MESSAGE 無任何留言,趕緊搶頭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