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科醫心中最棘手疾病!1歲童染「川崎病」燒吐4天  延誤就醫恐致命

分享:
0:00
volume_up

一名1歲女童,出現發燒、流鼻水及嘔吐,至診所就醫後病情未好轉,掛急診才發現女童嘴唇發紅乾裂、雙側眼結膜充血、手腳掌紅腫,軀幹出現紅疹,並且卡介苗注射部位有發紅,診斷為川崎病。

一名1歲女童,手腳掌紅腫,軀幹出現紅疹,並且卡介苗注射部位有發紅,診斷為川崎病。(圖/Pixabay)

三軍總醫院小兒心臟科主治醫師徐萬夫表示,女童住院後,醫療團隊隨即給予川崎病第一線藥物免疫球蛋白治療及阿斯匹靈,隨即退燒,各項症狀也改善,在持續觀察經過36小時沒有再次發燒後,出院返家。

不過,一週後女童再次出現有發燒、嘔吐情況,眼皮發紅浮腫,再次就醫超音波檢查發現心臟冠狀動脈已經有擴大,判斷為頑固性川崎病,二度住院,期間歷經川崎病第二線與第三線藥物治療,病情反覆,直到後使用第四線的藥物後,狀況才終於獲得控制。

徐萬夫表示,目前對於造成川崎病的確切成因仍然沒有答案,加上川崎病的症狀不一定會同時出現,或有些病人的症狀並不典型,所以要在第一時間確診川崎病並不容易。

川崎病竟是兒科醫師心目中最棘手的疾病。(圖/Pixabay)

台灣兒科醫學會曾於2010年進行一項全國超過500多名兒科醫師的調查,發現川崎病竟是兒科醫師心目中最棘手的疾病,由此也可看出川崎病對於醫師診斷的挑戰性。

針對川崎病的治療,徐萬夫說,如果病人沒有及時接受治療,川崎病可能會引起嚴重併發症,特別是心臟方面的問題,例如冠狀動脈擴大,或冠狀動脈瘤等,因此儘早診斷與治療非常重要。

依據目前治療指引,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和阿司匹林是川崎病第一線療法,可快速改善病童的症狀,並顯著降低冠狀動脈併發症發生風險。

若經過第一線藥物治療後,病人仍然持續發燒,便要懷疑是頑固性川崎病。(圖/Pixabay)

徐萬夫指出,若經過第一線藥物治療後,病人仍然持續發燒,或發生以下狀況時,便要懷疑是頑固性川崎病:

  • 持續發燒:病童接受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後, 24至36小時後仍持續發燒。
  • 退燒後再次發燒:病童在治療後2週內再次發燒。
  • 持續的川崎病相關表現:包括皮膚與黏膜持續發炎,及冠狀動脈的擴大等。

徐萬夫表示,頑固性川崎病發生冠狀動脈病變的風險高,且目前研究對於頑固性川崎病的最佳治療仍有待研究,目前有賴醫師及時識辨,並制定個人化的診療方式,也要對家長、照顧者充分解釋同時提供支持。

留言衝人氣

登入留言有機會獲得旺幣哦!
NO MESSAGE 無任何留言,趕緊搶頭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