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啟聖/罷免該翻篇 回到國家治理正軌

分享:

文/何啟聖(資深媒體人)

七月大罷免雖然失利,但賴清德卻下令八二三罷免要「戰到底」。表面看來,這種自我消耗只會替國民黨帶來選舉紅利,甚至有利於2026縣市長選舉。但若因此幸災樂禍,終究是以國家為代價的短視。台灣真正需要的,不是誰在罷免中得利,而是一個修養生息的契機,彌補裂痕、回到治理正軌。民主不是永遠的選舉動員,而是治理的持續累積。

七月民進黨大罷免失利後,賴清德仍下令八二三罷免要「戰到底」。(圖/中天新聞)
七月民進黨大罷免失利後,賴清德仍下令八二三罷免要「戰到底」。(圖/中天新聞)

民進黨的「戰到底」,其實是一種自我毀滅的政治操作。罷免本是憲政安全閥,用來制衡怠忽職守或嚴重背離民意的民意代表,如今卻淪為政黨鬥爭的延長線。當總統親自下令把罷免當作戰役,結果不論輸贏,社會的撕裂都會更深,民眾對制度的信任也會逐漸流失。

從政治效應來推演,這樣的操作,短期內對國民黨反而是一種「坐收其利」。因為民進黨全力消耗自己,中間選民對這種政治遊戲的反感必然累積,到了2026縣市長選舉,很可能成為一次「算總帳」,如同2022地方選舉版圖翻轉的局面再現。這條理路非常清晰,也幾乎是必然的政治結果。然而,這樣的獲利並不是透過政策競爭或治理表現來贏得選民,而是依賴執政黨的自我毀滅。對國家而言,這並不是健康的政治發展。

罷免本是憲政安全閥,用來制衡怠忽職守或嚴重背離民意的民意代表,如今卻淪為政黨鬥爭的延長線。(圖/翻攝自護國大遶境臉書)
罷免本是憲政安全閥,用來制衡怠忽職守或嚴重背離民意的民意代表,如今卻淪為政黨鬥爭的延長線。(圖/翻攝自護國大遶境臉書)

更令人憂心的是,當執政者把國家資源投注在罷免動員,治理就成了空殼。賴清德上任一年來,沒有任何令人印象深刻的政績,反而讓人記住的只有「大罷免」。治理的空洞,更在南台灣水災中被赤裸揭露:大雨自七月初持續到月底,卻拖到二十九日才設立前進指揮所,救災效率顯然不足。這不僅顯示防災準備與治水工程的欠缺,更反映政府將絕大部分心力投注於罷免動員,無心處理攸關人民生計的根本問題。當災民泡在水裡,官員卻仍沉迷於「戰到底」的政治語言,這等於是棄百姓的生計於不顧。

長此以往,民主制度只會更加空洞。原本應是「監督」的武器,卻成了「清算」的利器;原本應是民主成熟的象徵,卻淪為政治惡鬥的舞台。罷免淪為常態後,人民對政治只會更冷漠,而治理能力也被蠶食殆盡。

因此,國民黨雖然能因民進黨的自我消耗而得利,但若僅僅沉浸在「對手自傷、我方得利」的快感中,同樣顯得短視。畢竟責任政黨的價值,不在於對手的失敗,而在於自己能否指出正確的方向。真正的課題是:如何把眼前的「罷免政治」轉化為制度修正與政治文化進步的契機。

國民黨雖然能因民進黨的自我消耗而得利,但若僅僅沉浸在「對手自傷、我方得利」的快感中,同樣顯得短視。(圖/國民黨提供)
國民黨雖然能因民進黨的自我消耗而得利,但若僅僅沉浸在「對手自傷、我方得利」的快感中,同樣顯得短視。(圖/國民黨提供)

出路至少有三:

第一,制度面的修正。罷免門檻應回到初衷,避免少數人藉低門檻發動,製造「少數罷免多數」的荒謬。必須嚴格界定罷免的適用範圍,限於嚴重失職、背離民意,而非單純的政治立場不同。

第二,政治文化的提升。政黨應放下將罷免當作動員口號的習性。民主的本質是理性對話,而不是把不同立場當敵人。唯有讓社會理解「不同意見不是背叛」,才能逐步修補裂痕。若執政黨繼續把罷免視為政治操作,只會加速民主耗損。

第三,在野黨的自我定位。國民黨若能主動提出修法版本,並倡議「停止無差別罷免」的社會共識,就能展現格局。不必袖手旁觀坐等執政黨自爆,而應成為能超越算計、承擔責任的政黨。如此,不僅能贏得長遠信任,也能為社會指引方向。

如果賴清德真要「戰到底」,最終傷害的不是個人威信,而是整個社會對民主制度的信任。國民黨若只圖眼前紅利,也將錯失引領社會走出惡性循環的契機。民主的根基,在於治理的持續累積,而不是無休止的動員。當政治人物無法體認這一點,台灣就會一次又一次陷入耗損,錯失發展的良機。

台灣真正需要的,是能放下「戰到底」心態的政治人物。唯有帶領社會回到治理的正軌,讓罷免回歸憲政初衷,讓民主回到理性對話,國家才能專注於建設與民生。如此,台灣才能擺脫空洞激情,重拾制度尊嚴,並在世界上展現一個成熟民主的自信。

※以上言論不代表中天新聞網立場

留言衝人氣

登入留言有機會獲得旺幣哦!
NO MESSAGE 無任何留言,趕緊搶頭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