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裕明/遠端拒止 解放軍「霹靂 15」改寫空戰遊戲規則

分享:

文/蔡裕明(實踐大學會計暨稅務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今(2025)年5月6日印度與巴基斯坦在實際控制線附近上空爆發數次的空中交戰。在這場「百小時戰爭」短暫的空戰當中,巴基斯坦空軍透過中國大陸製PL-15E(出口型霹靂 15)長程空對空飛彈,擊落至少一架法製 Rafale(飆風)戰機、以及一架Mirage-2000 戰機,這也是霹靂 15首次在實戰中被確認使用,引發全球各個國家之關切與興趣。

巴基斯坦空軍透過中國製PL-15E(出口型霹靂 15)長程空對空飛彈,擊落至少一架法製 Rafale(飆風)戰機、以及一架Mirage-2000 戰機。(示意圖/日本防衛省自衛隊官網)
巴基斯坦空軍透過中國製PL-15E(出口型霹靂 15)長程空對空飛彈,擊落至少一架法製 Rafale(飆風)戰機、以及一架Mirage-2000 戰機。(示意圖/日本防衛省自衛隊官網)

霹靂 15曾於2021年9月28日的第13屆珠海航展正式亮相。該飛彈作為中國自用型PL-15的出口版本,採取捷聯慣導(INS)與北斗衛星複合導航、雙向數據鏈修正,以及主動雷達末端導引,中國官方的數據聲稱最大射程約為145公里,與此前解放軍的中程SD 10A飛彈相比,射程幾乎翻倍,當時已引起西方軍事界的側目。

而且美國中央司令部總司令庫里拉(Michael Kurilla)近日訪問巴基斯坦,不僅討論美國與巴基斯坦的合作與區域安全問題,也被外界質疑可能藉機蒐集關於PL 15系列飛彈的性能情報,這樣的發展凸顯PL-15E在當前國際軍事競爭中的戰略敏感性,也意味著中國遠程制空武器已成為美國及其盟友必須正視的挑戰。

從推進到導引的致命組合

PL-15E是中國在PL-15基礎上所研發的出口型遠程空對空飛彈,全長約4公尺、直徑約20.3公分、重量約210公斤,最大射程約145公里。這款飛彈延續解放軍自用版的核心設計理念,即在超視距交戰(BVR)環境下,對高速機動或高價值空中支援平台構成嚇阻。目前可搭載PL-15E發射平台包括,殲-10、殲-20、殲-35,以及中國與巴基斯坦合作研製的梟龍戰機(JF-17)。

PL-15E的導引系統採用捷聯慣性導航結合北斗衛星導航,並配備雙向數據鏈(Two-way Data Link),可在飛行中經由發射平台或友方空中預警機更新目標位置與運動軌跡,直到末段啟動主動雷達導引頭鎖定目標。與傳統單向數據鏈相比,雙向鏈路允許飛彈回傳自身狀態給發射平台,以便進行交戰態勢管理,並可以多次改變航向、釋放誘餌或採取電戰干擾時快速修正航路,提升命中率與抗干擾能力。

在推進系統方面,PL-15E採用雙脈衝固體火箭發動機,將推進燃料分為兩段依序點火。第一段在初始加速與中段巡航階段提供主要推力,第二段則在接近目標前啟動,為末段導引提供再加速動能,可以延緩速度衰減並擴大不可逃逸區(NEZ)。雖然這種雙脈衝設計在持續推力方面不及歐洲的流星飛彈(Meteor),但與美製AIM-120的單脈衝固體火箭相比,PL-15E保留末段能量以及不可逃逸區範圍上具有顯著優勢,並能在特定交戰距離下部分縮小與其他類型飛彈的差距。

這樣的設計使得PL-15E在同級遠程空對空飛彈中具備高度競爭力。結合雙向數據鏈與末段再加速機制,它不僅能提升傳統空戰優勢,還能對空中加油機或預警機等高價值目標構成威脅。若能整合至網路化作戰系統,更可以在複雜電磁環境下對印太地區的空防平衡產生影響。

PL-15E是中國在PL-15基礎上所研發的出口型遠程空對空飛彈。(示意圖/澳陸軍)
PL-15E是中國在PL-15基礎上所研發的出口型遠程空對空飛彈。(示意圖/澳陸軍)

先敵發射並結合情報的新時代

PL-15E的實戰證明,凸顯空優戰術正從過去依賴近距纏鬥與短中程飛彈的模式,轉向以遠距拒止與先敵發射為核心的網路化作戰理念。其長射程、雙向數據鏈與末段再加速能力,使發射平台或載具,在保持安全距離的同時,依然能對敵機構成持續威脅,尤其對低機動、高價值的空中加油機、預警機與電子戰平台,形成戰場壓制效果。

不同於過去電影《捍衛戰士》中由湯姆‧克魯斯飾演的飛行員,在銀幕上與敵機近距纏鬥、依靠短程響尾蛇飛彈(AIM-9)和高機動飛行爭取勝利的經典畫面,如今的空優戰術正快速邁向「遠距拒止」與「先敵發射」為核心的網路化作戰時代。也就是說,戰機可在敵方反擊前先行發射,並透過數據鏈持續更新目標資訊,降低依賴纏鬥能力。這不僅提升存活率,同時也改變空域運用方式,空優不再僅是「奪取控制權」,而是透過持續威脅限制對方進入特定空域。

在近期印巴空防對峙中,印度的飆風戰機在遠距交戰中被PL-15E擊落,並且PL-15E在擊中戰機前並未發射任何干擾彈,顯示PL-15E完成終端鎖定。這就是利用數據鏈與飛彈末段再加速機制,壓縮對方反應時間,達成「千里外取上將之首」、「未戰而勝」的戰術效果。

換句話來說,即是在未進入直接交火前,便先行削弱甚至摧毀對方的核心戰力。這種由近距纏鬥轉向遠程先制的戰術變革,正重塑空戰的基本邏輯。它不僅徹底改變飛行員的交戰思維,讓作戰決策更依賴態勢感知與協同網路,更驅動各國空軍在感測技術、數據鏈整合與遠程導彈研發上的新一輪軍備競賽。

中國大陸遠程制空能力的躍升與亞太空戰的失衡?

中國的PL-15所代表的是增加射程+飛彈末端加速+網絡化的導引,使得解放軍或購買PL-15的國家,能夠在不進入對手空域或反擊包圍線的前提下,對空中加油機、預警機、電子戰機等高價值,但又低機動的平台實施威脅。這樣會形成三項戰略後果。

第一, 壓縮對手國的空域空間,讓空中預警與指揮控制機後側遠離前線,避免進入長程空對空飛彈的射程範圍,影響制空權的時間與範圍。

第二, 空優不再比較戰機的機體性能,更在比較偵測、辨識、追蹤敵機與其他目標的感知能力、不同平台之間即時傳遞感測與目標資訊的通信鏈路以及遠程飛彈的整合能力。

第三, 中國藉此可以延伸反介入/區域拒止的戰略能力,從傳統的「地面或海基防空火力圈」,向外拓展到空中機動平台。

PL-15的橫空出現,正在改變美國空軍與盟國的空戰策略。若以F-35為例,其實際作戰仍高度依賴加油機與空中預警機支援,但是這些大型支援機將成為PL-15E的優先攻擊目標。一旦這類支援機被迫後撤,F-35等先進戰機的滯空時間與作戰範圍將受到限制。對於F-16V或F-22這類非匿蹤戰機,可能會強化遠程攻擊武器的距離。而中國出售此種超視距空對空飛彈,恐增加國際間這類武器的擴散,或刺激其他軍事強國效仿,挑戰軍備控制與防擴散規範。

若以F-35為例,其實際作戰仍高度依賴加油機與空中預警機支援,但是這些大型支援機將成為PL-15E的優先攻擊目標。(示意圖/資料照)
若以F-35為例,其實際作戰仍高度依賴加油機與空中預警機支援,但是這些大型支援機將成為PL-15E的優先攻擊目標。(示意圖/資料照)

對於美軍與盟國而言,勢將加快下一代戰機的研發,重點將投入長程空對空飛彈、由AI控制的無人僚機與整合高韌性資料鏈,以及強化並配備拖曳式誘餌彈,來對抗雷達導引的長程威脅。

近期,日本電子戰專家在印度協助下,檢視印中邊境衝突後回收的中國PL-15飛彈殘骸,揭露其導引頭結構、演算法及資料鏈加密等關鍵技術。對於台灣而言,台灣在資通訊產業的優勢與能力,或可進一步瞭解回收並協助解析戰場殘骸的戰略價值,所得出之相關資訊可直接納入電子戰參數庫與威脅模型,並透過軟體與資料庫更新,迅速轉化為可用戰力,縮短反制週期。

※以上言論不代表中天新聞網立場

留言衝人氣

登入留言有機會獲得旺幣哦!
NO MESSAGE 無任何留言,趕緊搶頭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