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智症不只是健忘!翁控媳婦偷錢、下毒 醫:併發妄想

分享:

78歲李姓老翁近年來頻頻指控媳婦偷錢、在飯中下毒,甚至半夜起床尋找存摺,經就醫檢查後確診為失智症併發精神行為症狀,接受治療後症狀獲得改善。

腦部核磁共振影像檢查出大腦顯著萎縮。(圖/亞洲大學附屬醫院)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精神科醫師吳佳錚指出,失智症除了會造成記憶衰退、判斷力下降等認知功能障礙外,還可能出現憂鬱、焦慮、失眠、躁動、妄想與幻覺等精神行為症狀,這些症狀往往讓患者與照顧者承受巨大壓力。

吳佳錚表示,李姓老翁原本個性活潑開朗,但近兩三年逐漸變得沈默寡言,不愛出門,經常無故嘆氣。家人發現他反覆提起過往不愉快的事,有時明明吃過飯卻堅稱沒吃,指責家人不給他飯吃。最近幾個月更出現明顯妄想行為,認定媳婦偷他的錢並企圖加害他,導致家中爭吵不斷,一度差點發生肢體衝突。

在家人陪同就醫後,透過認知功能量表篩檢,發現李翁的短期記憶已有明顯退化。進一步的抽血檢查與腦部核磁共振影像檢查也顯示其大腦有顯著萎縮,最終確診為輕度失智症合併憂鬱與妄想等精神行為症狀。

精神科醫師經由影像檢查及認知功能評估,診斷患者罹患輕度失智症併發精神行為症狀。(圖/亞洲大學附屬醫院

根據衛福部最新公布的「臺灣社區失智症流行病學調查」顯示,全台現有約35萬名65歲以上的失智長者,每百位65歲以上長輩中就有8位可能罹患失智症。其中約三分之二的患者會出現至少一種精神行為症狀,最常見的包括憂鬱、日夜顛倒、焦慮、重複行為及妄想,特別是「被偷」與「被害」妄想最為普遍。

吳佳錚呼籲,由於失智症患者普遍缺乏病識感,若照顧者採取責備、糾正或強硬對抗的態度,反而容易引發更多衝突。她建議及早就醫評估,透過藥物治療及照顧技巧指導,才能有效延緩病程、穩定情緒,減輕家庭負擔。

留言衝人氣 3則留言

登入留言有機會獲得旺幣哦!
NO MESSAGE 無任何留言,趕緊搶頭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