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工與數位夾擊實體零售 誠品「創新轉型」值得肯定

分享:

投稿者:吳舒凡(教師)

近期媒體報導「誠品生活時光內湖瑞光店」即將於5月25日結束營業,引來外界以「轉型失敗」、「選址失準」等角度批評。但我們應該更全面地理解這次門市結束營業的意涵,避免將一項創新實驗過度簡化為失敗的標籤。

轉型不是失敗,而是一次次大膽的嘗試。(圖/誠品書店官方臉書)
轉型不是失敗,而是一次次大膽的嘗試。(圖/誠品書店官方臉書)

一、零售變局並非誠品單一問題,而是整體產業現象

根據經濟部商業司的資料顯示,近年百貨、便利商店與書店的營業據點皆出現明顯波動,這反映的是整體零售業在數位浪潮下的劇烈變化。誠品並非唯一面對市場壓力的品牌,反而在變局中選擇積極嘗試,推出「生活時光」這樣的社區型新業態,展現出品牌的前瞻性。

二、內湖瑞光店是「創新實驗」,非營運失敗

誠品生活時光內湖瑞光店的落點與定位,是在過去未曾深耕的內湖區進行的一次全新探索。實驗性質本就意味著風險與調整空間,若以「市場反饋調整」的角度來看,這次結束門市正是誠品願意謙虛修正、資源優化的體現。品牌能快速應變、不戀戰,這不是失誤,而是一種韌性與前瞻力的展現。

三、缺工壓力為全台共通難題,無法以個案苛責品牌策略

根據2024年《1111人力銀行》調查,零售、餐飲與旅宿業皆面臨人力吃緊的困境,逾七成企業長期缺工。誠品生活時光門市也同樣面臨一線人力不足的挑戰,無法單憑企業力量解決結構性問題,這些不應成為指責某一品牌「管理不善」的藉口。

誠品始終不是只在賣書的品牌,它在推動文化閱讀、公共美學、社區共融上所做的努力,不應因單一門市的調整就被全盤否定。我們更應該理解,每一次結束的背後,都是下一階段轉型的伏筆。

期盼外界以更開放的視角看待這段「生活時光」的旅程。畢竟,探索本就不是一次就能到位,唯有不斷修正與進化,品牌才能真正走進下一個時代。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並授權刊登,不代表中天新聞網立場,版權所有,未經許可請勿引用,以免侵權。

留言衝人氣

登入留言有機會獲得旺幣哦!
NO MESSAGE 無任何留言,趕緊搶頭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