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人體內塑化劑超標!10大NG生活習慣恐傷腎致癌

分享:

研究顯示台灣人體內的塑化劑濃度比歐美人高出2至7倍,洪永祥醫師提到,這可能與日常生活中頻繁接觸塑化劑有關,長期低劑量暴露可能對內分泌、代謝及腎臟功能造成嚴重影響。

塑化劑會引發氧化壓力導致發炎、誘導腎小管細胞凋亡,長期則促進間質纖維化。(示意圖/Pixabay)

腎臟科醫師洪永祥在臉書專頁中發文表示,塑化劑是將塑膠變軟、增加延展性的添加劑,最常見的鄰苯二甲酸酯類塑化劑會從塑膠製品中釋出。醫學研究顯示,塑化劑會引發氧化壓力導致發炎、誘導腎小管細胞凋亡,長期則促進間質纖維化,最終造成腎功能不可逆的喪失。

此外,洪永祥提到,有研究還發現塑化劑與肥胖、胰島素阻抗、高血壓等代謝異常有關,而這些狀態本身就是慢性腎臟病的高危險因子。

洪永祥指出,台灣人日常生活中存在十大塑化劑暴露陷阱:

  • 邊滑手機邊吃東西:許多廉價手機保護貼與保護殼含有超標塑化劑,特別是「水凝膜」材質,手機使用時溫度上升加速塑化劑釋出,沾染在手上後直接進入食物。建議不要邊滑手機邊吃東西,滑完手機後務必洗手,並選擇通過歐盟RoHS規範或標示「無塑化劑」的產品。
高溫會促使塑化劑釋放並污染食物,尤其油脂或酸性食物更易帶走塑化劑分子。(示意圖/Pexels)
  • 使用錯誤容器與保鮮膜微波加熱:高溫會促使塑化劑釋放並污染食物,尤其油脂或酸性食物更易帶走塑化劑分子。塑膠、美耐皿、金屬邊及保鮮盒等容器不應放入微波爐中。消費者應改用耐熱玻璃、陶瓷與合格微波專用容器,食物保存若需加蓋,應先降溫再蓋,避免食物直接接觸保鮮膜。
  • 常喝熱與酸性外帶手搖飲:消基會2024年9月檢測30件手搖飲樣品,僅1件「熱拿鐵」檢出DBP為0.06 ppm,低於食藥署訂定的企業監測塑化劑指標值。專家建議減少手搖飲頻率,自備不鏽鋼或玻璃保溫杯,少點過燙、過酸的飲品。
  • 將熱湯、外帶食物直接裝入塑膠袋:滾燙液體直接接觸塑膠,會釋出大量塑化劑。台灣外帶飲食文化盛行,使三餐飲食暴露在高塑化劑風險中。建議減少訂購外帶頻率,自備玻璃、陶瓷或不鏽鋼等安全容器。
專家建議減少手搖飲頻率,自備不鏽鋼或玻璃保溫杯,少點過燙、過酸的飲品。(圖/Photo AC)
  • 使用冷水塑膠瓶裝熱水或酸性茶飲:許多輕巧的冷水塑膠瓶設計僅適用於裝冷水,冬天外出運動時裝入熱水或酸性茶飲,溫度和酸度會增加塑化劑釋出。建議外出攜帶冷熱水使用不同容器,熱飲應使用不鏽鋼或耐熱玻璃水瓶,並定期汰換老舊塑膠冷水瓶。
  • 常吃炸雞排等外帶油炸食物:塑化劑是「親脂性」物質,極易溶於油脂。台灣學者研究發現,使用塑膠容器盛裝油脂類食品時,溶出的塑化劑量比盛裝熱湯的情況更高。建議減少高溫油炸食物攝取,使用陶瓷、玻璃或不鏽鋼器皿盛裝食物,避免用保鮮膜包覆高油食品。
  • 紓壓玩具:捏捏球、果凍泥、史萊姆等紓壓玩具材質常為PVC塑膠、聚合物凝膠等,若不符安全標準,可能含有環境荷爾蒙或塑化劑。建議選購有檢驗標章、品牌明確的產品,避免長時間接觸,不要將玩具靠近口鼻或放入口中,使用後正確洗手。
紓壓玩具材質常為PVC塑膠、聚合物凝膠等,若不符安全標準,可能含有環境荷爾蒙或塑化劑。(示意圖/Pixabay)
  • 使用香味特濃的香皂、乳液和沐浴乳:塑化劑常被用作產品的「定香劑」,經常出現在洗面乳、沐浴乳、洗髮精等產品中,經由皮膚吸收造成毒害。建議避免選擇香味太濃的產品,改用天然橄欖油皂,並仔細閱讀產品標示,避開含特定化學定香劑、塑化劑的產品。
  • 咬橡皮擦:許多學生和上班族不自覺咬橡皮擦,大部分橡皮擦由聚氯乙烯等含氯塑膠製成,添加塑化劑增加柔軟度,咬橡皮擦可能攝入有害物質。建議不要咬橡皮擦、筆蓋等塑膠文具。
  • 坐在塑膠地墊上吃東西:許多父母喜歡坐在塑膠地墊上野餐或餵食小孩,這些地墊材質常含塑化劑,在上面吃東西容易污染雙手與食物。建議選擇天然材質或標示無塑化劑的地墊產品,避免在塑膠地墊上飲食或餵食小孩,接觸後務必確實洗手。
塑膠地墊上野餐或餵食小孩,這些地墊材質常含塑化劑,在上面吃東西容易污染雙手與食物。(示意圖/Pexels)

洪永祥提出四項減少塑化劑毒害的方法:一是勤洗手,高雄醫學大學實驗發現,用肥皂搭配正確洗手六步驟能有效移除95%塑化劑,遠高於只用清水洗手的9%;二是多喝水,每天飲用體重3%-4%的水分及透過運動排汗可加速代謝體內塑化劑;三是多吃各色蔬果,攝取植化素如茄紅素、胡蘿蔔素等抗氧化物質;四是定期清除室內灰塵,避免吸入沉積其中的塑化劑。

洪永祥強調,塑化劑不像急性中毒那樣立即可見,而是慢慢滲入身體的無聲毒物,長期累積造成健康損害。避開日常生活中的塑化劑陷阱,對腎臟健康至關重要。

留言衝人氣 1則留言

登入留言有機會獲得旺幣哦!
NO MESSAGE 無任何留言,趕緊搶頭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