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蔡裕明(實踐大學會計暨稅務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歐洲議會的「歐洲民主盾特別委員會」(EUDS)2025年7月21日訪問台灣,期望實地瞭解台灣如何面對各種「混合威脅」並汲取應對經驗。這些威脅包含假訊息、經濟施壓和網路攻擊等,雖不像傳統戰爭那樣明確,卻已成為當代國際安全局勢中的關鍵變數。對歐洲來說,台灣是一個觀察「實戰對局」的前線,而且應該能夠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面對這種持續變化的局勢,台灣也積極調整佈局。總統府成立「全社會防衛韌性委員會」,並將7月訂為「國家團結月」,透過結合「漢光演習」的全台城鎮防空演練,模擬戰時關鍵基礎設施遭攻擊後的搶救行動,強化社會整體的應變力與整合效率。
歐洲議會代表團為何選擇台灣?
「混合威脅」的本質,是將傳統軍事手段與非傳統戰術交錯運用,並經常發生在尚未構成明確戰爭的灰色地帶。這類威脅通常會針對社會系統中的脆弱點,或挑起具爭議性的對立議題,例如資訊環境、關鍵基礎設施、或民眾的信任與士氣。同時,混合威脅具備高度模糊性與可否認性,使其難以被即時辨識與有效反制,已對各國的應變能力構成挑戰。
從俄羅斯在烏克蘭的行動、到先前「伊斯蘭國」在中東以外地區的滲透行動,全球越來越關注此等威脅的變化與擴散。而近年人工智慧技術快速進展,也讓假訊息、爭議圖卡或深偽影片(deepfake)等新型攻擊手法成為混合威脅的一部分。
於是說,民主國家面對這樣的挑戰,單靠傳統軍事手段顯然不足。現代社會需要一種更全面、更有彈性的「全社會應對架構」,結合政府、民間、媒體與技術部門,方能建立更有韌性的防線。
台灣與歐洲現在都面臨來自潛在敵對政府的相似挑戰,這些行為者往往試圖利用民主社會的開放性與脆弱性來達成其政治目的。而且,台灣已是全球受國外假訊息影響最嚴重的民主國家之一,每逢重大選舉或社會議題都會成為資訊戰的目標。
近年來,歐洲也越來越重視印太地區在全球安全中的戰略角色,並開始對台灣釋出更明確的支持訊號。歐洲議會此次訪台的成員更直言指出,有必要觀察「台灣應對混合威脅的措施」,顯示他們意識到台灣在這方面累積的經驗不只是實用,更具借鏡價值。台灣出於國家與國土安全的實際需求,已建立民主國家所缺乏的政策與工具,形成有台灣本土特色的防禦機制。
台灣如何面對這種無聲戰爭?
面對日益複雜的混合威脅,台灣逐步建構出以法制、體制與科技工具相結合的「全社會韌性」戰略。2024年成立的「全民防衛韌性委員會」,由總統主持,標誌著這一戰略的制度化,同時,行政院設置全社會防衛韌性工作小組,綜整災防會報、國土安全會報、全動會報與資通安全會報。這個委員會的內容涵蓋民力訓練暨運用、戰略物資盤整暨維生配送、能源及關鍵基礎設施維運、社福醫療及避難設施整備,以及資通、運輸及金融網絡安全,俾強化國防、民生、災防、民主四大韌性,這顯見台灣不僅強化軍事防衛,也重視整體社會的承受與恢復能力。
在法制面向,台灣自2019年起通過《反滲透法》與《資通安全管理法》,前者明確禁止接受國外敵對勢力資助進行政治活動,後者則建立政府與關鍵基礎設施單位的資安標準與聯防體系。2023年修正的《個人資料保護法》亦增設「個人資料保護委員會」的獨立監督機制,加強個資與資訊安全的連結性。與此相類似的是,美國國會最近也提出《台灣海底電纜韌性倡議法案》來協助保護台灣的關鍵通訊基礎設施。
政策與科技工具面向上,台灣進一步整合人工智慧與數位技術,例如,發展如Cofacts查證機器人等公民參與工具,透過LINE提供事實查核服務。在國家資通安全發展方案中,2025至2028年將投入88億元推動早期威脅偵測、資安產業發展與AI應用,並強化數位韌性與儲備資安人才,以及從供應鏈到基礎設施防護,同時,台灣也被國際選舉系統基金會(IFES)推舉為「人工智慧選舉諮詢小組」創始成員之一。
在最高的戰略層次上,台灣提出「備戰不求戰、應戰不避戰」,以及「不升高衝突」原則,透過防範不對稱作戰與社會韌性嚇阻侵略,維持現狀並深化與民主夥伴的合作關係。
歐洲刻正面臨的混合威脅
歐洲國家正面臨來自俄羅斯日益多樣化的混合威脅行動,範圍涵蓋網路攻擊、資訊戰、經濟脅迫與政治干預。波羅的海國家首當其衝,長期遭遇針對政府部門與關鍵基礎設施的網路攻擊,海底電纜亦遭破壞,也面臨操控選舉與輿論的資訊操作。
自2014年以來,烏克蘭面臨著俄羅斯將資訊戰與軍事行動同步運作的能力,而2022年全面入侵更讓歐洲警覺到混合威脅的破壞潛力。除了數位領域,俄羅斯也將移民與能源政策武器化,例如透過限制天然氣供應來對歐洲國家施加經濟壓力,或利用突發性難民潮對鄰國造成社會負擔與內部不安。波羅的海地區更屢次出現俄方挑釁與破壞行動,包括干擾邊境秩序、破壞通訊基礎設施,甚至進行灰色地帶的軍事部署。
此外,俄羅斯亦被指涉及歐洲多國的選舉干預並塑造國家敘事,透過資金、假訊息與網路帳號介入公民投票,削弱對民主制度的信任,例如,介入2024年歐洲議會的選舉。這些行動共同目的旨在分化歐洲內部、削弱其對外政策一致性,並擴大俄羅斯在全球的戰略影響力。
民主防線的下一步是什麼?
台灣與歐洲在面對日益複雜的混合威脅時,共享民主韌性的最前線。這些威脅模糊和平與衝突的界線,更在從內部阻擾民主社會的穩定與主權。
面對來自潛在敵對國家的混合戰爭威脅,台灣與歐洲擁有高度重疊的戰略挑戰與合作潛力。雙方可深化戰略對話與情報共享,建立更制度化的網路攻擊與假訊息應對機制,並強化關鍵基礎設施防護與科技協作。例如,台灣在人工智慧驅動的資安防禦與事實查核系統(如 Cofacts、趨勢科技防詐達人)方面經驗豐富,可為歐洲提供實用參考。歐洲則可透過《歐盟第2022/2555號指令:於歐盟實施高度共通程度之資安措施指令,NIS2》與《歐盟數位營運韌性法規》(Digital Operational Resilience Act, DORA)等制度設計,回饋台灣在法制建構上的經驗。
雙方亦可在「全社會防衛」策略上深化對接,包括公民參與、防災演練、媒體素養與政策創新等實務經驗。台灣在半導體供應鏈安全與關鍵技術防護上的作法,也有助於歐洲強化經濟韌性與技術自主。
民主防線的下一步,在於建立共同威脅認知,整合經濟、資訊、法制與社會韌性資源,推動跨部門合作與國際夥伴協調。透過如「歐盟-台灣論壇」(EU–Taiwan Forum)與「混合戰爭威脅對策中心」(Hybrid CoE)等多邊平台,台歐得能共同建構以制度、科技與共享價值為基礎的跨國防禦體系。
歐洲代表團的來訪,應是對於台灣從防疫到防戰的肯定也是提醒。台灣應持續整合中央與地方、公私部門與公民社會的力量,並透過國際合作,引入外部資源及經驗,進一步面對複合型威脅的長期壓力。
※本文由國戰會授權刊出
※以上言論不代表中天新聞網立場